洋地黄中毒患者的治疗方法

/ 2

洋地黄中毒患者的治疗方法

荆慧玲

荆慧玲(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民医院157400)

【关键词】洋地黄中毒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5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7-0090-01

洋地黄中毒特点是心脏冲动形成、传导或两者均出现紊乱,可有消化道及中枢性神经系统症状,但后者少见。低血钾、低血镁、甲状腺功能减低、高血钙、碱中毒、原发性心肌病、心肌急性缺血缺氧、炎症、肾功能减退等均易诱发洋地黄中毒。患者对洋地黄的需要量和耐受量差异很大,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其中毒量和治疗量非常相近。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治18例该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在29~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并存或先后出现,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改变如过早搏动、二联律或三联律、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各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和心室静止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可直接危及生命。

1.2治疗方法

立即停用洋地黄类药物,加速体内洋地黄类药物的排泄,补充钾、镁盐,治疗心律失常等。

1.2.1停用洋地黄类药物、促进排泄一旦诊断,立即停用洋地黄,必要时停用利尿剂。轻度毒性反应,如胃肠道、神经系统、视觉症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和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等,停药后可自行缓解。误服时间不久,中毒严重者立即以1:2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浓茶水洗胃,以鞣酸蛋白3~5g沉淀洋地黄,灌服导泻剂。

1.2.2补充钾及镁盐一般口服氯化钾溶液或缓释片3~6g/d,可静脉滴注氯化钾,成人用1~1.5g氯化钾稀释于5%葡萄糖液中,在1~2小时内由静脉滴注。但对肾衰竭、高血钾、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现认为应与镁同时补充,一般剂量为硫酸镁2~3g(25%硫酸镁8~12m1)加于5%葡萄糖液250ml内,静脉滴注。

1.2.3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

1.2.3.1苯妥英钠:苯妥英钠125~250mg溶于注射用水20ml中静脉注射,2~3分钟注完。无效时可每5~10分钟静脉注射100mg,共2~3次。心律失常控制后,改为口服维持,每6小时50~100mg,维持2~3日。

1.2.3.2利多卡因:出现急性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如频繁室性过早搏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及颤动等,可用利多卡因50~100mg溶于葡萄糖液20ml中,每5~10分钟缓慢静脉注射一次,总量不超过300mg,以后以1~4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适用于室性心律失常。一般禁忌行电复律治疗,因可致心室颤动,如多种方法治疗无效,可考虑用小能量直流电复律。

1.2.3.3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如有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室率缓慢的心房颤动及交界性逸搏心律等,根据病情轻重,酌隋采用硫酸阿托品静脉滴注、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阿托品2~5mg,加于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阿托品0.5~1mg,每3~4小时1次,皮下注射。静脉注射需稀释,必要时重复应用。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心率缓慢性心律失常经阿托品治疗无效时,可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但中毒导致的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升高的心律失常不适用。青光眼患者禁用。

1.2.3.4对症治疗烦躁不安时给予镇静剂。病情危重、抗心律失常无效时,可考虑施行食管心房调搏术,或安装临时起搏器,应用超速抑制或通过程序刺激法多能控制心律失常。

1.2.3.5严重地高辛中毒时,可用特异性地高辛抗体。解毒效应迅速且可靠,但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恶化。

2结论

洋地黄中毒的临床表现,胃肠道症状:最常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有时出现腹痛、腹泻。停药后观察,症状减轻或消失,有利于中毒的诊断。神经精神症状:较常见的有疲乏、烦躁、易激动、昏睡及精神错乱。有时出现头痛、失眠、眩晕、抑郁、全身不适。较少见的有神经痛、幻觉、谵妄、感觉异常等。上述症状一般出现在胃肠道症状及心律失常之后。视觉异常:有视力模糊、周围视野内光闪耀。色视障碍,如黄视、绿视为特异症状。心脏表现:包括心律失常和心肌收缩力的改变,两者可同时出现。心律失常: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不仅是洋地黄中毒的最早表现,还可能是唯一表现。特征性心电图表现为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非阵发性交界区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及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可有ST-T改变,但不能具此诊断洋地黄中毒。心肌收缩力改变:在应用洋地黄过程中,原有心力衰竭一度好转而又突然或缓慢加重,并进而发展为难治性心力衰竭,常为洋地黄中毒所致。洋地黄中毒的诊断:应综合l临床表现、用药情况并结合血药浓度进行判断。一般认为,血清地高辛浓度不超过2.0ng/ml,但是临床上要具体分析:如地高辛血浓度>2.0ng/ml,临床又有中毒表现,则洋地黄中毒诊断无疑。如临床表现高度怀疑有药物中毒的可能,即使地高辛血浓度<2.0ng/ml,仍按药物中毒处理;如地高辛浓度<0.5ng/ml,则可以排除中毒的诊断。如临床判断洋地黄中毒困难时,可静脉注射毛花苷C0.1mg,症状加重者考虑为洋地黄中毒,症状减轻者为洋地黄用量不足。

参考文献

[1]KellyRA;郑兴;;洋地黄中毒的识别和处理[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93年01期

[2]童如镜;宋钟娟;崔世贞;;32例次老年人洋地黄中毒的特点和临床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1993年03期

[3]张新科;洋地黄中毒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荟萃;199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