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文反复诵读之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1

古典诗文反复诵读之妙

王晓霞

◆王晓霞山东省平度市郑州路小学266700

古诗文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充沛的情感、幽远的意境都是以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而要做到真正透彻地理解与感悟这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就需要反复的吟咏、诵读以达到顿悟。

只有以多读、反复诵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味的分析讲解,学生只能是停留在诗的表层文字理解上,不能深入。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融入诗作之中,甚至于进入情境,感诗人之所感,伤诗人之所伤,与其产生共鸣。小学时期是学生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利用好这一良好的资源优势,熟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文,将终身受益。

一、良好的诵读习惯是古典诗文学习的要务。这种习惯一指学生能做到自觉地诵读,二指学生能够准确地诵读。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让学生习惯于诵读,然后逐步养成诵读的习惯。这中间教师范读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范读的效果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必然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满感情的声音等于将诗文的情调传递给学生,学生便会对诗文产生好感,真正把自己置身文章中。学生与文章的作者原本相隔遥远、互不相干的,教师琅琅上口的诵读在无形中把这两者的距离拉近了。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章里蕴藏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是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范读的本身又是对学生“授之以法”,教师在范读之中读之以情、以趣、以思、以感,学生就会感之以情、以趣、以思,自己读的时候不自觉地把这种感情加进去了。准确的诵读,应该做到像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指出的“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指导的工作,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作品要表达的感情和适用的语气。学生在学习中知识不断积累、不断内化,会逐步琢磨出一些规律来。阅读时还要注意读出合适的语气来,如反诘、感叹、钦佩等。

二、在诵读中体悟感情。小学课本中收入的古典诗文,无论是写景的、抒情的、叙事的、说理的,其感情色彩都比较浓厚。熟读成诵是我国传统的古典诗文学习的方法,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借鉴的。比如教学配乐出示一幅辽阔、富饶壮美的草原图画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出诗中写到的草原的辽阔无边、天的空旷高远、高深的牧草下牛羊肥壮,它蕴藏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触?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分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形式感受到它不仅描绘了北国草原的辽阔、美丽、富饶,也表现了敕勒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

三、在反复诵读中学习古典诗文的写作技巧。古典诗文在写作方面的艺术成就很高,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方面堪称后世学习的典范。阅读大量的古典诗文,可以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我听过一届五年级的语文指导课《猴王出世》,老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了“那猴王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一段后,要求学生按照它的体例,自己写一段小文。有的学生把自己课外读书的情景写了下来:“我喜欢读书,听李白,看杜甫,读苏轼,品王维;以清照为朋,稼轩为友,商隐为兄,居易为弟。”还有一个同学写的是自己暑假去福建旅游的事情:“登武夷山,过回溯河,访鼓浪屿,游集美镇。”虽然没有课本精彩,但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