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社区干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高血压病的社区干预护理

潘爱华

潘爱华(滨海县正红中心卫生院江苏滨海224511)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模式的现代化,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以及社会的老龄化等社会因素,高血压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引发高血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近年来高血压病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高血压应从高血压的诱发因素着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近年来有关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做一分析,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27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的发病出现低龄化,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中国高血压患者的人数已经超过2亿,每年还在以1千万的人数继续增加。大多数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较低;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缺乏必要的了解;对高血压及其严重的并发症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定期服药或凭感觉服药,不定期监测血压,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导致血压长期控制不稳而危及心、脑、肾等重要器官。2008年以来,我们通过护理干预,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超重肥胖、缺乏运动,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健康因素得到了明显的校正。说明社区护理干预对于控制血压,延缓和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有效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7月—2012年9月我院对所管辖区的200例高血压病病人进行社区护理及干预,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并根据病情定期随访。其中男95例,女115例;年龄40岁~80岁,平均年龄60岁。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干预的基本形式,它具有双向性,只有取得居民的合作与信任,才能使其积极参与配合,帮助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系统的互动过程,护士应转变观念,将护理程序运用于健康教育中。首先要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应定期、连续、循环进行,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我们采用每月一次到社区居委会举行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每月一期高血压相关知识黑板报、每季开展健康知识咨询一次、发放健康知识处方、举办座谈会及每个月进行家访1次等,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同时采取有效监测血压,每周测量一次,不适随测。并讲解高血压危险分层的概念和意义,要让病人知道坚持按时服药和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高血压药物的疗效和副反应,要加强随访和管理。对病人家属,重点在于疾病知识、自我监测技能与家庭护理技能的教育;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家属、亲朋好友、近邻、街道干部等去影响病人,监督其从医行为,逐步改变其不良习惯,取得良好效果。

1.2.2饮食指导环境因素在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中约占60%,其中饮食是关键因素,因此膳食指导就成为社区护理干预中的主要措施之一。

1.2.2.1控制热能,降低体重。肥胖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因而减重是关键,减重的主要措施一是限制过量饮食,减少总热量的摄入,每日热能供应比理想体重者减少20%—30%。限制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量,尤其要保证不饱和脂肪酸及饱和脂肪酸的比值≥1,适量摄入蛋白质,多食用鱼类、海产品。二是增加运动量,根据病人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值、运动习惯及运动耐受性为病人制订运动量,并告知病人在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下休息。

1.2.2.2限制钠盐指导居民坚持低盐饮食,钠盐摄入量每天应低于6g,禁止吃菜汤,因菜汤中的油和盐含量较高,不利限制钠盐。

1.2.2.3补钾补钙补镁增加含钾多、含钙高、富含镁的食物,钾摄入量增加有利于钠和水的排出,如牛奶、虾、鱼类、蛋类、香菇、菠菜、豆制品类、桂圆等。

1.2.2.4多吃蔬菜和水果维生素有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鼓励居民多吃蔬菜、水果及杂粮类食物,新鲜蔬菜每日500g左右,水果每天100g左右,杂粮类如玉米、燕麦、荞麦等。

1.2.2.5戒烟限酒吸烟、饮酒与血压水平呈线性相关,连吸2支烟,十分钟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升高;大量饮酒血压也会明显升高,高血压患者饮酒应限制在25g以下,必要时应完全戒酒;少喝咖啡,咖啡有升压作用;可多饮茶,尤其是绿茶,茶中含有大量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降低脂肪的功能,有利于降血压。

1.2.3心理指导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紧张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长期焦虑、烦恼等不良情绪,以及生活的无规律,容易引发高血压。因此,保持平和稳定的心理和情绪状态,适当地缓解紧张情绪,及时排除负性情绪的影响,对于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高血压患者应修身养性,陶冶心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参加一些富有情趣的体育和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在社区护理中应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按时随访,在随访时注意沟通技巧,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对某些药物引起的不适要向患者解释清楚,以消除顾虑心理,对不良反应较重者应及时汇报医生处理。同时也要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重视和认识,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使患者积极坚持配合治疗。应用心理学,护理学等专业知识,做好患者的心理减负工作,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运动锻炼指导

体力活动少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是体力活动多者的1.25倍,通过适当运动能减少肥胖,促进循环,缓解紧张情绪,调节神经系统平衡,缓解小动脉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组织血液灌注。所以,运动锻炼可改善因高血压病导致的多系统功能损害。社区护士应根据年龄和血压水平等不同的身体状况协助制定适合不同个体的合理的能持之以恒的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气功等,是治疗轻度及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有效的运动处方,一般每周3-5次,每次20-30min,运动强度、时间、频率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避免激烈运动。运动后的心率等于(170-年龄)次/min为安全、有效的强度。

1.2.5起居干预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保证。起居干预内容主要包括:①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按时睡眠、按时起床、按时就餐的良好习惯;②注意保暖,冬季室温最好维持在15℃左右;③穿着要宽松;④居住环境应安静,尽量避免噪声和干扰,同时应卫生、不潮湿、通风性能好、温差小,家庭或邻居关系融洽等;⑤注意季节变化,冬春季及秋冬季是高血压病的高发期,老年人应对此给予重视,由于寒冷是高血压的克星,所以应特别注意在早上起床、如厕、坐车、沐浴时尽量避免骤然接触寒冷空气。⑥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因用力排便可使收缩压上升,甚至造成血管破裂。

1.2.6服药管理

1.2.6.1正确使用降压药遵医嘱调整降压药物剂量使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后,应继续服用维持量,以保持血压相对稳定,对无症状者更应强调。告知患者降压药物的名称、用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应,提供相关知识的书面材料。嘱患者要按时按量服药,不能擅自突然停药、忘服、漏服、补服甚至不服药,这些都将引起血压的波动。指导患者根据血压“两峰一谷”的昼夜规律选择降压药物服用时间,加强对病人用药依从性的教育,坚持长期服药,以平稳控制血压。

1.2.6.2注意防止低血压许多降压药物均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此类患者多发生在联合用药、服首剂药物或加量时,常于患者坐起、站起时发生。指导患者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在服药后最初几小时,改变姿势如从卧位、坐位起立时动作宜缓慢。患者可选择在平静休息时服药,服药后继续休息一段时间再下床活动。在夏季血压会有所下降,此时要注意保持情绪平稳,多喝水,多休息,多测血压。

1.2.6.3家庭访视与家庭护理高血压患者控制疾病,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家庭访视与家庭护理是社区护理的主要服务形式。社区护士通过家庭访视接触和了解社区高血压病人及其家庭,对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及其家庭功能进行评估,发现所存在的健康问题,根据病情需要及个体需求,提供家庭护理服务,并针对性地为病人在居家环境中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还可以发掘和利用家庭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病人,适时开展各项护理活动,同时鼓励病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2结果

居民在接受社区护理干预后对自我血压监测率由23.02%提高到86.8%;健康行为知晓率由3.1%提高到26.8%;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的知晓率由11.1%提高到59.5%;抗高血压病药物知晓率由36.8%提高到58.9%;服药依从率由32.1%提高到53.7%;血压控制率由33.7%提高到53.2%。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讨论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的增高为主,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综合征,在大多数病人中难以查明病因者占95%以上。如果长期患有高血压,会影响患者脏器,如心、脑等的功能,甚至造成部分器官的功能衰竭。病人的情绪,如焦虑、恐惧等都是影响患者高血压的发生、治疗,以及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行护理干预,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着手,积极干预将有助于弥补现代医学中单一药物治疗难以满足高血压病治疗要求的现状,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并的治疗会起到积极作用。

本研究中,试验结果表明在社区内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思想情绪、日常生活和饮食结构,以及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积极地护理干预,将有助于全面治疗高血压病效果的显著提高。此外,在常规治疗方法及方案的基础上,社区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在不增加医疗和药物成本的基础上完成,并且能够显著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该病的防治效果,以及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内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随珍,武凤莲.高血压病病人的社区护理.全科护理,2008,6(10):2625-2626.

[2]陈洁冰,王超颖,陈巧明等.高血压病病人的社区护理.全科护理,2010,8(6):1590-1591.

[3]陈希萍,潘杰等.高血压病病人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8,22(5):12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