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胡燕红代琼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胡燕红代琼琼

胡燕红代琼琼

胡燕红代琼琼(河南师范大学453007)

【摘要】随着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更应受到关注。本文首先从定义、维度、结构三个方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概述,接着重点介绍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并指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8-0958-02

1引言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兴起大致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西方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研究者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了不同群体幸福感的平均水平。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研究者把重点集中在幸福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实证性研究阶段,研究重点是结合多种方法测量幸福感,探讨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方法。

同时,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属于国外理论和量表的引进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属于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阶段。第三阶段(本世纪初期至今)属于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阶段。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研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存和竞争的实力。本文概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含义、特点,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并指出了相应策略。[1]

2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心理指标。关于SWB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对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2]

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主观性,这是从评价的标准方面来说的,是指它的评定完全依赖个体的标准,即你感到幸福不幸福的标准,是评价者主观的标准,而非用来自他人的标准进行评估。第二、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态度,研究证明: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个体当时情绪和所处情境的影响,但主观幸福感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是人们长期的一种状态,而不是暂时的、一次性的表现,他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第三、整体性,这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是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3]

3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幸福感是个体内心感受家庭、社会后整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情感体验和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既受到自身人格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

3.1主观因素

(1)人格: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朱文国研究表明,与优胜型人格相比自卑型人格觉得自己更加不幸福,外向的大学生幸福感高于内向型,人格稳定的大学生幸福感高于人格不稳定的大学生。[4]

(2)心理因素:研究表明心理因素的六种成分与主观幸福感及其组成成分有显著相关关系,这六种心理素质是:性格特征、职业能力、人际管理、心理动力、学习心理、自我意识。[3]

(3)自尊:自尊会导致幸福感。Pioner(1984)的研究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Staats等(1995)则发现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作出了显著贡献。张雯、郑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成正相关不具普遍性,在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社会文化中,高自尊感并于一定意味着高幸福感。

(4)自我效能感因素:有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不同,主观幸福感会有所不同。[3]

(5)归因倾向:张雯、郑日昌研究表明,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影响,且归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又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内控者、介于两者之间者幸福感指数均较高,且无显著差异;外控者幸福感较低,与内控者、介于两者之间者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6)自我概念:研究表明,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正相关。李榨山研究表明,生理自我对生活满意度指数A和B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自我、自我批评对正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心理自我、自我批评对负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5]

2客观因素

(1)文化背景因素:根据Diener的跨文化研究结果,在生活满意度得分上,中西国家存在显著差异。西方国家,主要是拉美国家均达到150分以上,而具有儒学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低于130分。在正向情感方面也有相似的结果。[3]

(2)社会支持:大多数研究成果都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支持包括:来自母亲的支持、来自父亲的支持、来自同性朋友的支持、来自异性朋友的支持、来自老师的支持等等,这些不同来源的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所不同,异性朋友的支持、老师的支持、母亲的支持都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情感指数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同性朋友的支持只对情感指数预测作用显著,父亲的支持则没有起到预测作用。[3]

(3)生活事件因素: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影响。我国大学生对于幸福感更多的是采取“未来取向”而不是“过去取向”的乐观态度。[4]

(4)经济状况: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性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有的研究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另外的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困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佟月华研究表明,有些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总体学生的平均值。[4]

(5)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父母亲多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就越高,主观幸福感程度就越高。相反,父母对于孩子放任或是管教过于严厉,孩子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就不高,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少。[3]

(6)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在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近几年来我国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其中近5成是由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郑雪、严标宾和张灵等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其中尤以恋爱关系、两性情感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最为显著。

4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竞争空前激烈,社会对大学生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他们在工作、生活方面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变得至关重要。

4.1完善人格特质:通过参加日常的锻炼,降低焦虑、抑郁,增加自尊;积极参加群体社交或志愿者活动,使自己变得外向乐观;掌握合理的归因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

4.2利用家庭后盾做支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与父母亲关系比较亲密,遇到挫折、困惑,父母能及时给予支持、理解、帮助,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使大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恶化,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家人的援助,同时,让大学生对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其正确的金钱观;培养大学生应对重大事件的能力,着重培养他们的承受力,外界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自己来应对、调节,以体验更多的幸福。

4.3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能力是先天遗传基础和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要体现在面对事件的理解、情感反应和控制水平上。大学生要不断的学习,汲取知识,用于实践,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5展望

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目的是使他们能够创造美好生活,所以研究者们应该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领域,促进大学生的幸福生活,那么研究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及如何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至关重要。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仅总结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策略提出上,很少有人研究,所以研究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如何通过调节主客观因素来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张涛、王瑞杰、景建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8(12):263

[2]高长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中外教育研究,2009,3(3):17

[3]杨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2009,10(10):182

[4]于静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5(5):989

[5]张茜,邹德恒.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