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保护性约束方式对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三种保护性约束方式对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效果

夏琪

夏琪(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烧伤科四川成都610015)

【摘要】目的探讨三种保护性约束对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中的效果。方法将呼吸科病房及呼吸监护室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20例予以气管插管患者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采用肢体约束,B组采用肢体约束加手指约束,C组在B组基础上输液置管部位加局部保护。比较3组患者人工气道、吸氧管(脱机时用)、胃管、输液管、导尿管的意外拔管情况。结果(1)B、C组患者的累计意外拔管数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组患者人工气道的意外拔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C组患者的吸氧管、胃管、输液管、导尿管的意外拔管数均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组患者的输液管意外拔管数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肢体加手指约束联合输液置管部位局部保护的约束措施对患者的意外拔管有最好的预防效果。

【关键词】保护性约束气管插管躁动预防非计划性拔管

随着机械通气技术在临床的普及,需要长期或短期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参与机械通气治疗已经成为护士整个工作职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探讨保护性约束措施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意外拔管的临床效果,我科对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20例气管插管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性约束措施,进行临床分组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0例,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4~78岁,平均(35-95)岁;格拉斯哥评分(GCS):8~10分45例,11~12分47例,13~15分28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躁动症状,躁动时间3~21d,平均(12.5-7)d。均常规予以气管切开。每例患者身上均有1~5根数量不等的导管。120例患者按所在责任组分为3组,每组40例。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导管数量及躁动时间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此研究为临床非随机对照试验,所有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A组采用肢体约束:用自制带衬垫的布质约束带适当约束躁动患者的腕部和(或)踝部(瘫痪肢体例外)。(2)B组采用肢体约束加手指约束:在肢体约束的基础上,给患者双手穿戴无弹力的无指手套或厚棉袜(瘫痪手例外)。(3)C组在B组的基础上,输液置管部位加局部保护:即患者输液部位加用自粘绷带或弹力绷带保护。3组患者均留陪护1~2人,宣教保护性约束使用的目的、意义及陪护的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每天由3组责任护士分别负责统计本组患者各种管道非计划性拔管的次数。

1.4统计学处理以SPSS1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B、C组患者的累计非计划拔管数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组患者气管插管的意外拔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C组患者的吸氧管、胃管、输液管、导尿管的意外拔管数均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4)C组患者的输液管意外拔管数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合理应用保护性约束措施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的意外拔管具有重要意义。

3.1.1四肢约束带四肢约束带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肢体的活动度和活动量,但不能限制手指抓捏握活动的灵活性,当管道随躯体移至手边时仍可致拔脱。约束时要注意松紧度适中,还要注意约束部位及约束的方法。

3.1.2手指约束套患者双手穿戴无弹力的无指手套或厚棉袜后,由于限制了患者手指灵敏性及抓捏握活动的灵活性而有助于降低意外拔管率。但约束时要注意:无弹力的无指手套或厚棉袜大小松紧适中,过松或弹力过大时,对手指的约束力差,甚至失去约束作用,过紧时患者不舒适,反而增加躁动。

3.1.3局部保护带自粘绷带具有无粘性但能自我粘合,伸展性好,可随意调节压力,使用方便,且透气性好,但价格较高,多用于较细部位管道的局部保护;而弹力绷带不仅伸展性好,可随意调节压力,使用方便,透气性好,且价格低廉,故可广泛应用于较粗部位的管道保护。但使用自粘绷带或弹力绷带时应注意:松紧适宜,每班松开绷带检查皮肤,做好交接班,同时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等异常情况,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或导致局部压疮形成。

3.2加强陪护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机械通气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均需床边留陪护。对于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除了做好妥善的约束固定与局部保护外,与医护人员的宣教及陪护的思想认识也密切相关。宣教时要注意沟通技巧和沟通内容,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因时、因需、因人宣教,重点内容反复强调,并重视宣教效果的评估,从而达到护患双方默契配合、积极预防意外拔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爱萍,蔡虹.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及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34-937.

[2]范河谷,关月嫦,许智红.ICU老年患者夜间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2,9(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