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要谨防破窗效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班级管理要谨防破窗效应

邵秀玲

邵秀玲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中学735000

摘要:“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在班主任工作中,“破窗理论”同样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笔者从“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的危害、诱发因素、诱发环节来分析了“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严重危害。

关键词:班级管理破窗效应危害诱发因素及环节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街区。停在相对杂乱社区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根据这一试验结果,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我认为,在班主任工作中,“破窗理论”同样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谨防“破窗效应”的发生。

一、班级管理中可能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说时时都存在着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但是,这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开局不慎。在每个班级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第一”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是无穷的。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大考,第一节课,第一次作业……如果每一个“第一”班主任都能认真设计、严格要求,每一个“第一”都能获得成功,那么今后这些活动将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反之,若有某个“第一”因为设计不够严密,或者管理不够规范到位,则学生很容易从中看出他们“活动”的可能性,以后这一类的活动如果想再“亡羊补牢”严格要求,难度就大得多。而且,若后来仍无有效方法进行改进的话,则这一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又会辐射到其它类型的活动中,形成“破窗效应”。

2.对错误行为制止不及时。有时候,由于班主任的事务繁忙,错误行为本身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或由于其它的一些客观因素,班主任是在错误行为发生几天之后甚至是几个星期之后才对其进行处理;有些班主任又可能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冷处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惩罚就了事。但是,殊不知,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及时、“一针见血”及彻底。不及时的教育就像隔夜的炒饭,一旦错过了学生认识的兴奋点,就很难再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不能切入要害的说教,就如隔着衣服挠痒——没感觉,说多了反而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今后的教育设置路障;而不彻底的教育则容易留下后患,而且由于班主任误以为任务完成了,放松了警惕,反而为新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错误的发生提供了沃土。

3.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教育不得法。如果教育无法深入人心,则学生可能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表面上承认错误,接受教育,实际上“心结”仍未解开,伺机再动;如果此时在班中存在一些类似的同学,则容易纠结成党,在班中形成一股“反势力”,使班主任工作处处受阻。

二、班级管理中容易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

1.常规要求。班主任要从初一新生入校开始,常抓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有恒心,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时松时紧,要一如既往地要求下去,即使是初三也是这样。

2.课堂纪律。特别是一些非重点科目的课堂纪律,在这里班主任特别要有种“全局意识”。不要以为某些科目不重要而忽视了协助科任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因为任何一个科目的课堂纪律都是相关联的,一盘败则全盘皆输。

3.考风。考风斜则学风必然不佳,特别对于起始年级,班主任更应下狠心抓考风,否则只会使作弊之风越演越烈,造成大面积泛滥。因为学生总有不服输心理,开始可能厌恶作弊之人,但是当看到其长期不劳而获之后,心理也会形成不平衡,一试成功之后便容易一发而不可收拾。长此以往,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班级质量何在?

4.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包括作业习惯、听课习惯、改错习惯等。这一点对于班级学风的形成非常关键,并且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学生中有拖欠作业、上课坐姿不正确、不记笔记、错了不改等不良现象发生而得不到纠正,则会在同学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形成“破窗效应”。

5.公共财物保护。无论是课桌还是讲台、门窗等公物,若被破坏而没有惩罚“凶手”,而且在破坏后没有及时修缮,则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暗示,使得“灾情”雪上加霜。

6.语言习惯。常常会发现,各个班级都有其标志性的语言,只不过有些听起来如沐春风,有些则不堪入耳。这些差异的造成,都是由一开始不被注意的“点”辐射开来的。

总之,班级管理中其它可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还有很多,只要其可能形成规模,就应引起班主任的充分重视。

当然,“破窗理论”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啥时出,啥时修,出一扇,修一扇,把一切不良行为都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岂不就可以“高枕无忧”?“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危害固然严重,但只要班主任能够从平时的预防抓起,在教育各环节上多花点心思,相信班级管理不再是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