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上腹反复疼痛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儿童上腹反复疼痛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

刘健

刘健(德阳市人民医院儿科四川德阳618000)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7-0330-02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反复性腹痛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9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反复慢性腹痛患儿82例。无反复腹痛史的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C13—尿素呼气实验儿童的HP感染情况。结果82例反复性腹痛儿童中,HP感染阳性率为4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3岁组HP感染阳性率为21.4%,4—6岁组HP感染阳性率为33.3%,7—10岁组HP感染阳性率为45.8%,11—14岁组HP感染阳性率为48.3%,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男女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反复性腹痛儿童与HP感染关系密切。利用C13—UBT诊断HP感染,具有无创、快速和准确的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儿童反复性腹痛幽门螺杆菌13C-尿素呼气试验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WARREN和MASHALL在1983年从人胃黏膜分离出的,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1]。资料表明,儿童是感染HP的高危人群[2]。本研究对临床反复腹痛的82例儿童进行了C13—UBT测定,探讨儿童腹痛与HP感染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2月—2009年2月期间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反复慢性腹痛患儿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2—14岁。疼痛时间为1个月—2年。对照组30例,为某幼儿园和某小学的学生。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14岁,均无反复腹痛史。

1.2方法受检者需要空腹6小时,正常呼吸,通过导管向采样专用试管底部吹气,且边吹气边将导管缓慢从试管中抽出,随即将瓶盖拧紧,作为本底空白对照待查;随后用温开水吞服1粒含有50mg尿素的C13胶囊,30min后重复上述步骤。测量仪器为安徽合肥众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ZC—202型C13质谱仪,计算机自动分析出专业试管气体中C13/C12比值,即BOD(BekaoverBaseline)值,BOD≥5.0为阳性,≤2.5为阴性,2.5~5.0为可疑范围。

2结果

30例无反复腹痛的儿童对照组C13—UBT检测结果,28例BOD≤2.5,2例BOD2.5~5.0。82例反复慢性腹痛患儿,33例BOD≥5.0,HP感染的阳性率为40.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反复性腹痛儿童组HP感染率。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3岁组与6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岁组与10岁组比较差异呈显著性(P<0.05);6岁组与1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0岁组与14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率呈增高趋势。

3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HP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的最主要病因。HP感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开始于幼儿年龄段,成年期的感染往往起始于儿童期,因此诊断儿童HP感染,从而进行早期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诊断HP感染的方法,主要是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C13—UB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非侵入性的检查HP感染的重要检查方法。HP是人类胃内存在的唯一能产生尿素酶的细菌,用高精度的同位素质谱仪测量,即可判定有无HP的存在。C13是稳定的同位素,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均在95%以上,被国内外研究学者公认为诊断和追踪HP感染的非创伤性可靠标准。

本文研究表明: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尤其是6岁以后,已接近成人HP的感染率,与有关相关文献报道相符,说明儿童时期是HP感染的高危时期。HP的传播途径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通过食物及水传播。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与外界接触增多,感染HP的几率也相应增高。

综上所述,HP感染可发生于儿童甚至幼儿时期,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高,针对儿童反复性上腹疼痛,应首先考虑行C13—UBT检查。实践证明:C13—UBT是一种快速、简便、无创及敏感性、准确性均高的诊断HP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峰,胡家露,权启镇,等.幽门螺杆菌尿素酶碱毒鼠伤寒杆菌疫苗诱导小鼠黏膜免疫应答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1):25-29.

[2]张炜奇,曲靖方方,胡冰,等.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9,26(2):48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