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说话训练的三个环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儿童说话训练的三个环节

张桂清

张桂清

(诸城市皇华镇皇华小学,山东潍坊262200)

对小学儿童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的独特性,因而,教师在对其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抓好以下三个环节,提高训练效果。

一、优化环境,呵护心灵,鼓励儿童“敢说”

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说话训练环境,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克服一个“怕”字,树立一个“敢”字。许许多多的小学儿童,特别是农村低年级儿童,存在“怯场”心理,课堂发言时面赤耳红、吞吞吐吐。产生这种语言障碍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一个“怕”字在作怪,就是怕教师批评责备、怕伙伴们取笑。要知道儿童的心像玻璃一样纯净,像玻璃一样脆弱。为此,教师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呵护儿童心灵。当儿童在课堂发言、即席演讲或与他人交谈出错时,教师要以最大的爱心和耐心去鼓励他们、呵护他们,和颜悦色地帮助其纠正缺点错误。同时,要教育全体同学,当别的小朋友说话出现失误时,不要起哄,实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训练原则,以此造就一个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外部环境。鼓励儿童拿出勇气来大胆地讲,大声地说,积极主动地参与,形成教与学的最大“合力”。

二、创设情境,入景激情,激励儿童“多说”

教师要不断为儿童提供说话素材,并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儿童入景激情,激励儿童“多说”。因为只有让儿童“多说”,才能培养起他们的说话能力来。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提供的语言训练素材不是不切近儿童的生活,就是与儿童心理不合拍,由于儿童不熟悉、不感兴趣,而造成说话训练中出现“冷场”。

要克服这种“冷场”现象,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提供切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说话训练素材,并找准兴奋点,进行启发诱导,帮助儿童打开话匣子,使其“想说”“愿说”,甚至达到“非说不可”“不吐不快”的程度。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要照顾到上、中、下游的学生,使全班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回答,有机会进行训练。同时,教师设置的训练题目要富有启发性,以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为儿童讲故事时,讲到紧要处,来一个“暂停”,利用儿童要知道下文情节的迫切心理,让大家展开联想,叙说故事内容。于是,课堂气氛就立刻活跃了起来。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七嘴八舌、说个不停,甚至产生激烈争论。再如,开始说话训练活动课,组织儿童进行“成语接龙”、“故事大王”、“读书演讲”竞赛等,都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儿童情不自禁地参与演讲,通过多说多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循序渐进,帮助儿童“说对”“说好”

前面两个环节的训练,让儿童“敢说”“多说”仅仅是说话训练的必要过程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帮助儿童把话“说对”“说好”,培养其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才是说话训练的目的所在。教师要针对儿童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和训练方案。当然,期望值不能过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首先,要帮助儿童把话“说对”。不少儿童或说半截子话,或用词不当。解决的办法是在逐步进行语法教学的同时,渗透语言逻辑教学,引导儿童把话说完整、说准确、说通顺、说规范,也就是要达到“说对”的目的。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词汇积累,丰富儿童的语言“库存”。如,让小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摘抄名言警句、优美词汇等。再次,教会儿童恰当地使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更加生动、形象,也就是把话“说好”。如笔者在组织儿童观察天空中的彩虹时,引导他们从形状、色彩方面打比方进行描述。有的说:“弯弯的彩虹,就像一座架在空中的彩桥,真是美极了!”有的说:“美丽的彩虹,就像一条五颜六色的彩带,真好看!”

实践证明,在儿童说话训练过程中,适时抓好以上三个环节的训练,是引导儿童敢说、多说,把话说对、说好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儿童心理成长实际,从这三个环节入手,对儿童有针对性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