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能量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影像学表现与临床价值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三维能量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影像学表现与临床价值探析

刘慧军

刘慧军

新化县人民医院湖南新化417600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能量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影像学表现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两年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能量超声对平面成像以及MRI子宫内膜癌诊断评估,以病理检测结果为标准,判断其诊断的符合率。结果:三维能量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为95.0%,相较于MRI诊断符合率83.3%,两组诊断符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组患者与恶性组患者的血管条数具有明显差异,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使用三维能量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对其肌层浸润深度有重要临床价值,且其诊断无创伤、符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三维能量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影像学表现

采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进行宫颈内膜癌病变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方法,且能够对患者的盆腔病变进行多角度观察,对于低速血流和低流量也能够检查,具有高敏感度,是一种新型的超声诊断技术[1]。本文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两年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0例,作为本次探讨三维能量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影像学表现与临床价值的研究对象,取得了如下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两年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宫腔镜、诊断性刮宫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病变。其中有恶性肿瘤24例,均为子宫内膜腺癌,I期14例,II期5例,III期5例,有淋巴结转移6例,无淋巴结转移18例;良性36例,其中有子宫内膜息肉13例,子宫内膜增生19例,黏膜下肌瘤4例。排除存在放疗、化疗历史的患者,排除有内膜有创性操作的患者。

1.2治疗方法

采用东芝SSA-790A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选用频率为3.0-9.0MHz。对患者进行常规的二维超声检查,然后再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检测到患者的血流信号时,在脉冲多普勒条件下对连续三个心动周期进行分析,对患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进行记录。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模式对患者的病变区域进行扫描,获得患者病变部位的立体影像,观察患者的病灶的血管条数以及癌灶的肌层浸润深度。用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模式显示子宫内膜肌层的血流情况,观察其血管生长方向、形态并测量病灶分布范围。运用能量多普勒及三维模式对病变区进行三维扫描。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根据病理诊断判断其符合率。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以上收集到的两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维能量超声和MRI诊断结果的比较:三维能量超声诊断60例患者中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有恶性肿瘤23例,均为子宫内膜腺癌,I期13例,II期5例,III期5例,有淋巴结转移6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良性34例,其中有子宫内膜息肉12例,子宫内膜增生18例,黏膜下肌瘤4例,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达到95%。MRI诊断有恶性肿瘤19例,均为子宫内膜腺癌,I期11例,II期4例,III期4例,有淋巴结转移4例,无淋巴结转移15例;良性31例,其中有子宫内膜息肉11例,子宫内膜增生17例,黏膜下肌瘤3例,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达到83.3%。两组诊断符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2三维能量超声影像表现:患者的影像显示,34例良性患者病灶血管条数平均值为(4.2±1.53)条,23例恶性患者的子宫内膜血管条数平均值为(16.92±2.68)条,病灶区域血管分布不规则,走向紊乱,呈线团样或草团样,且其子宫内膜癌的平均容积为(27.6±7.12)ml,其中无肌层浸润的平均容积为(13.6±3.95)ml,有肌层浸润的平均容积为(24.8±5.21)ml。良性组患者与个恶性组患者的血管条数具有明显差异,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宫腔镜是当前宫颈内膜病变诊断率较高的一种方法,能够确定患者的宫颈病变范围以及宫颈管的受累情况,对子宫内膜癌的病变分期有很大帮助,但这种检查方式有创伤,且绝阴后阴道流血的患者大部分都是良性病变[2]。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能够对换患者病灶区域的肿瘤内血管走向和病灶形态进行立体成像[3]。传统的多普勒成像技术只能够显示平面上对血管的走向,对于病灶血管的整体形态无法立体成像。传统的三维成像技术也能够对患者并在内部的形态以及外部结构进行模拟重建,但同样无法显示患者病灶内部血管的空间走向[4]。三维多普勒超声技术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患者机体病灶的血管空间分布以及外部立体形态,为病变性质的判断提供权威性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中能够将患者病变部位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以及病灶内血管条数显示出来,可以看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的超声血管参数明显较恶性组要高,病灶内血管条数明显较恶性组要大号,与资料中的结果相符[5]。

MRI检查能够得到子宫内膜的清晰影像,显示出患者子宫内膜肌层、宫颈和淋巴结侵犯,在子宫内膜癌基层侵犯深度的诊断上有很高的临床评估价值。但MRI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却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本研究中,三维能量超声的良恶性诊断符合率为95.0%,MRI良恶性诊断符合率83.3%,两组之间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三维能量超声对子宫内膜癌的良恶性诊断价值要高于MRI诊断,且符合率极高。三维能量超声是一种无创伤新型超声诊断技术,诊断方法简单、快捷、成本较低,患者的接受度较高,且能够显示肿瘤内及肌层血流,作为肿瘤生长速度以及病变良恶性诊断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爽.经阴道三维超声对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D].复旦大学,2010.

[2]李华,王丽,王忠鑫.三维能量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6(19):5409-5410.

[3]王景.影像学对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2.

[4]应伟雯.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评估[D].浙江大学,2003.

[5]谭贤愧.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诊断绝经后阴道流血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探讨[D].中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