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生长发育迟缓个案报道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克罗恩病生长发育迟缓个案报道1例

肖菲菲张永宏

肖菲菲张永宏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贵州贵阳550004)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373-01

克罗恩病(Cmhn’sdisease,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可累及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多见,近年来儿童中CD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先将我院收治l例儿童CD并发发育迟缓报道如下。

患儿,男,14岁,因“大便性状改变伴生长发育停滞5+年”入院;既往4+年前曾于当地县医院考虑为“结核性腹膜炎”并予“异烟肼+利福平”等治疗;3+月前曾求诊于“外省三甲医院”,未能明确病因,且体重自发病来未增反减,生长停滞。入院查体:生命征平稳,身高:1.22m,体重:18kg,BMI12.1kg/m2,体型瘦小,营养差,贫血貌,高级认知功能正常,智力与同龄段青少年相符。腹稍膨隆,腹部触诊揉面感,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外生殖器发育迟缓,无阴毛生长。血常规:白细胞5.10G/L、血红蛋白57.00g/L、血小板475.00G/L。生化多项:白蛋白23.20g/L、前白蛋白30.80mg/L、直接胆红素1.30μmol/L、总胆红素5.20μmol/L、总胆汁酸10.20μmol/L、胆碱酯酶1828.51U/L、谷丙转氨酶6.40U/L、谷草转氨酶12.60U/L、钾3.02mmol/L、钠132.50mmol/L、钙1.75mmol/L。DIC全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8.70sec、凝血酶时间17.20sec。血沉:ESR114mm/h。维生素D3:V-D33.820ng/mL。B2MG3.200mg/L。特种蛋白:IgA3220.00mg/L、超敏C反应蛋白104.00mg/L、C3751.00mg/L、C4110.00mg/L。肿瘤标志物:CA125:99.08U/ml、铁蛋白:457.77ng/ml。ADA、结核抗体、激素少项、生长激素、ANA抗体谱、胸片未见明显异常。骨龄片示:符合8岁男孩骨龄,考虑骨发育迟缓。头颅CT:脑室系统轻度扩大。小肠320CT:1.结肠回盲部、横结肠及小肠壁增厚;2.腹腔内、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3.脾稍大,少量腹水;4.右肾小结石。腹部B超示:腹腔少量积液。肠镜示:结肠多发溃疡并狭窄性质?(肠结核/Crohn's病)。病理活检:(结肠溃疡)粘膜重度慢性炎症伴溃疡形成,腺体出芽及分支,粘膜及粘膜肌层均见淋巴组织增生及淋巴滤泡形成。粘膜固有层可见个别非干酪样小肉芽肿。结合以上辅查诊断为:克罗恩病。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500mgpotid抗炎,头孢他啶、甲硝唑抗感染,甲氨蝶呤10mgim1次/周调节免疫,英夫利西单抗100mgivgtt,0、2、6周各一次调节免疫及对症支持治疗。经上述积极治疗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出院。

讨论

近年来CD在儿童中发病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C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目前已知在发病过程中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据文献报道CD引起生长障碍机制可能以下几方面有关:①营养不良;②炎症反应;③人体免疫;④基因。.

CD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典型三联征:腹痛、腹泻、体质量减轻。然而只有25%左右的患儿有这些典型表现[1]。欧洲儿童消化病学协会IBD协作组在2005年制定了Porto标准:怀疑CD的所有患儿主要依据:腹痛、腹泻、消瘦等临床表现,都应行胃镜和肠镜检查,并在检查过程中在胃肠道每个节段都取材活检(包括正常和炎症黏膜),但必须排除肠道感染性疾病及肠道肿瘤。该病例发病5年来反复就诊于多家医院均未能明确诊断,原因可能在于儿童CD在临床中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故往往导致漏诊、误诊。该病例主要以生长发育迟缓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病程长,临床表现不典型,综合该病例肠镜结果及活检结果,故可作出儿童CD诊断。

儿童CD的治疗,包括诱导和维持缓解,防止复发,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以改善患儿生命质量。目前的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等治疗。但其治疗的反应个体差异大,需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

综上所述,CD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在临床中少见,易漏诊误诊,故对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腹泻、生长发育迟缓患者需高度警惕该病,应积极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RavikumaraM,SandhuBK.Epidemiologyofinflammatoryboweldiseaaesinchildhood.IndianJPediatr,2006,73(8):71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