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浅谈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白鹏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着重要影响,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挖掘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手段,扎实有效地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具有虚拟性、开放性、针对性、交互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普及和网上信息资源的急剧增加,网络正在以神话般的速度将其触角延伸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网络对大学生们的思想、生活和心理健康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7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已经增至2.1亿人,年增长率达到53.3%。18-24岁的青年占总体网民的31.8%,在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大学生网民群体占据了重要地位。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时尚,网络交往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时代的新特征,我们称其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者们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工具的视角开始的,即把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傅荣认为网络心理教育包括网上心理培养、网上心理训练、网上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诊断、网上心理治疗等。魏荣等指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及相关功能,以多种方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的过程”。这些界定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或网络空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网络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体。

二、校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受传统观念、专业人员数量、时间、空间等限制,有其不足之处。而网络可以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不足,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资源丰富、保密性强、交互性好、形式灵活、服务范围广等优势。因此,充分利用、发挥网络的功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网络时代发展的要求,也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一大创新,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校园网是指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提供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兼顾教学研究与学校管理的网络媒体教育环境。校园网通过高数据宽带通道,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各层次用户以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校园网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和隐秘性等特点。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网络平台的辅助下,那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灌输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得以呈现。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授课的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积极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互助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够帮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完善心理健康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网络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可遵循以下发展模式:

1.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网络资源的优势

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实际运用上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课程实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利用二者的合作教学来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2.积极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构建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从全方位来进行立体式的模式建构。其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网站的建立,通过各种网络活动来普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其二是心理咨询网络模式的构建。最后,关于网络心理课程的开展也是内容之一。

3.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理念,从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重角度来完善自身的教学工作,积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来促进自身的课程教学。

4.从多方面支持学生网络心理互助系统的建立

学生网络心理互助系统强调以教师为指导中心、学生为执行中心,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一些重要的心理辅导与测试或是在线心理课程的讲授等都可以通过互助系统来实现。

只有真正处理好网络资源和课程实施间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高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巨大促进作用。在自我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大学生必能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pp://it.people.com.cn/GB/8219/114643/index.htm1.

[2]傅荣网络教育、网络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75—77。

[3]魏荣魏婧高校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4,(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