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颅脑疾病的CT扫描技术与检查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浅谈颅脑疾病的CT扫描技术与检查方法

刘利国

刘利国

(黑龙江省富锦市中心医院156100)

【摘要】CT检查在颅脑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普遍,颅脑疾病CT检查诊断效果好,诊断较为可靠,已成为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对颅脑疾病的CT扫描技术与检查方法进行分析,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及颅脑检查常应用的平扫、冠扫、造影剂增强扫描、动态CT扫描等检查技术,提高诊断水平。

【关键词】颅脑疾病CT扫描技术检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8-0030-02

CT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应在了解其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应用。颅脑疾病的CT检查已成为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1颅脑CT的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包括:X线的使用;摆位和层面的选择;层的厚薄及间距;扫描野;扫描时间的选择及后处理等。

1.1X线的使用对于骨较厚的部位,例如后颅凹、鞍区或者提高mA,或者增加kV,目的是提高X线的穿透能力。在使用薄层时,为提高信噪比,也应加大X线剂量。小儿的头颅检查自然减少X线剂量。在缩短扫描检查时间时,也需相应提高X线剂量,但同时必须考虑X线管球的热容量,给予足够冷却时间。在使用动态扫描技术时,X线剂量的下降,有助于缩短管球冷却时间。

1.2摆位和层面的选择常规头颅CT扫描取听眉线(听眶线25°),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检查层面包括最大的检查部分。而有些特殊部位的病变,层面的选择应按照充分暴露检查部位的解剖关系和病理检查的需要而设置。后颅凹的检查,层面平行听眶线能更多的显示小脑。眼眶的检查,平行听眦线能显示视神经,而直接冠状切面扫描,对于显示视神经、眼肌及骨的关系最佳。蝶鞍扫描,层面平行鞍底,薄层对显示垂体最为有利;当然直接冠状切面,还能提示垂体上缘、垂体柄及垂体和鞍底及海绵窦的关系。小脑幕病变,不易鉴别幕上或幕下时,注药后的冠状切面上,有利于显示小脑幕与病变的相对关系,利于病变的定位诊断。矢状窦旁或高位凸面的病变,冠状切面能显示病灶与骨的关系,以利于定性诊断。颞叶病变,由于常规平面不能显示颞叶全貌,且中颅凹伪迹多。故此听眶线向头侧倾20°,左右投照,更能把颞叶暴露在一个切面上而有利于诊断[1]。矢状面的扫描,一般受人体和机器条件所限,故不使用,但在显示导水管和鞍部等中线病变时也十分有益。

1.3层的厚薄及间距颅脑扫描一般层厚为10mm。薄层扫描是为了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干扰,发现小的病灶,当然对减少后颅凹的伪迹也有益。薄层扫描一般被用于后颅凹、鞍区和眼眶。层厚可分别为5mm、2mm或更薄。薄层次的连续扫描,还可以被用于所需要高质量的重建图像。在动态CT扫描时,观察同一层次造影剂密度与时间的关系,层间距为零。在无法调节层厚的二代CT,可以用层间距小于层厚的方法,重叠扫描以防止小病灶的漏诊,一般层间距等于层厚,如果超过层厚,层和层之间就有了间隙。

2颅脑CT的检查方法

2.1检查前的准备

为获取高质量的颅脑CT图像,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①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状态,取得患者合作。②对婴幼儿、外伤、意识不清及躁动不安的患者给予适当的镇静剂,目的是防止患者摔伤及移动产生伪影。③去除所有头部的金属饰物和各种物体,避免伪影干扰。④碘过敏试验,根据所用造影剂类型,抽取1ml相应的造影剂,静脉内注射,观察15min,看有无过敏反应,阴性患者适合增强扫描。

2.2常规检查

2.2.1轴位检查患者仰卧,身体中央矢状面与扫描中心线重合(体位摆正),头颅在头架内摆正放平,以听眦线(眼外眦与外耳孔的连线)为基准线。检查幕上结构时,X线向头端倾斜15°,此切面恰好与颅底平面(颅前、中、后窝结构在同一平面)平行,可减少扫描层数,减少或避免患者晶状体的X线辐射。检查后颅窝结构时X线束同听眦线平行,可减少颅底骨伪影干扰并能增加显示范围。

2.2.2冠状平扫有两种体位检查方法,①患者仰卧,头颅过度后伸向下悬吊于专用冠状扫描的头架内。②患者俯卧,下颌尽量前伸,头后仰,两手平放于扫描床上。两种方法均应将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头架中心线重合,两侧对称。冠状扫描的角度应根据所观察的结构决定,如怀疑垂体瘤时,扫描线应与垂体柄方向一致。幕上病变或后颅窝病变扫描线应与感兴趣区相垂直。有时为了避免牙齿等物体的干扰所产生的伪影,采用一定的角度可提高图像质量。

2.3增强扫描

静脉内注射含碘造影剂的检查方法叫增强扫描。目的是:①提高对比度,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和观察。增强机理主要与血脑屏障是否完整及血运多少有关,如外伤、缺血、缺氧、炎症、肿瘤、寄生虫等导致血脑屏障破坏或新生血管增生,病变组织内造影剂增多,X线吸收系数增高,图像显示密度增加时称为强化,反之称为无强化。②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在感兴趣区同一层面按设定时间在注射造影剂后重复扫描,动态测定CT值与时间绘制成曲线,判断病变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区别多血性病变还是少血性病变。③鉴别肿瘤坏死、囊变、水肿[2]。肿瘤的坏死、囊变,有时肿瘤本身CT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而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可出现强化,但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2.4检查参数及后处理技术

颅脑CT扫描按机器所提供的程序和参数进行。

一般采用10mm层厚,10mm层距,扫描野230~250mm,

矩阵256×256。外伤疑有颅底骨折或颅底破坏时,用1~2mm层厚,1~2mm层距,扫描野160~180mm。后颅窝病变宜用5mm层厚,5mm层距,常规增强前、后扫描。当采用薄切层扫描时应增加kV或mA量,加大X线输出量,提高信躁比,减少伪影。而婴幼儿检查则应减少X线量,达到诊断目的即可。为保证CT图像质量,后处理技术也很重要。①调节窗宽(WW)到位,一般为80,但有时为区别密度差别小的组织,调成窄窗宽,如60左右。②调节窗位(WL)到感兴趣区组织CT值一致的水平。观察骨性结构有无骨质增生、破坏。骨折时,宜使用窗宽>2000,窗位>300,达到最佳清晰度为标准。

3GT血管成像检查方法

3.1CTA检查方法扫描从后床突下30mm开始,向上达后床突上50~60mm。静脉内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I)300mg/ml,约100~140ml,3~4ml/s,注药后12~25s扫描,层厚1~2mm,进床速度1~2mm/s,螺距为1:1或2:1,扫描野250mm,X线输出量120~140kV,120~250mA。

3.2CTV检查方法扫描角度同鞍结节与枕大孔连线平行,从颅顶向颅底连续扫描120mm的范围,静脉内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I)300mg/ml,共90~120ml,3~4ml/s,40s内注射完毕后再开始扫描,层厚1~2mm,进床速度1~2mm/s,螺距为1:1或2:1,扫描野250mm,X线输出量120~140kV,120~250mA。

参考文献

[1]辛英;在颅脑外伤CT检查中的扫描技术问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6.01.

[2]陈明荣,陈燕丽;颅脑外伤性损伤的CT检查及临床意义[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