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实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实用性

陈海东

陈海东

(内蒙古五原县人民医院骨科015100)

【摘要】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实用性。方法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50~85岁,平均73.2岁。结果47例患者随访6-30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按愈合等级分,优33例,良6例,一般8例,差0例,总的愈合优良率83%。部分病例存在髋内翻畸形,对行走等日常活动并无太大影响。结?论:应用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简单,易操作,创伤相对较小,固定可靠,6个月~1年内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并发症少,仍是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可缺少的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骨折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217-02

绝大部分髋部骨折发生于老年人站立时不慎摔倒,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髋关节骨折将继续加重医疗系统的负担。股骨转子间骨折约占股骨近端骨折的一半,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几乎所有移位转子间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仍是目前较实用的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材料,由侧方套筒式钢板和一枚加压鹅头钉主件构成。掌握好手术适应症,该方法具有固定可靠,创伤相对较小,操作简单,复位容易,费用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本院采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1.?资料与方法??

将我院于2010年4月份至2014年6月份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进行统计,通过随访调查,除去失联及术后短期内死亡病例外,成功随访了47例病人,进行了动力髋螺钉同一术式固定。纳入调查研究病例中,不包括股骨颈基底骨折病例,不包括逆转子间骨折病例,不包括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病例,也不包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固定病例。

1.1一般资料?

本组4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50-85岁,平均73.2岁,按照改良Evans骨折类型分类,EvansⅠa型(两骨折片段,骨折无移位)7例;EvansⅠb型(两骨折片段,骨折有移位)17例;Evans?Ⅱa型(三骨折片段,累及大转子)6例;EvansⅡb型(三骨折片段,累及小转子)11例;EvansⅢ型(四骨折片段,大、小转子均累及)6例。

1.2?手术方法??

采用单侧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仰卧位,患侧臀部稍垫高,消毒。铺无菌巾单后,沿着股骨大转子外侧顶点以远纵形切口,长约8cm,显露股骨大转子远侧骨皮质,沿着股骨大转子与股骨干近端外侧移行部位,在该移行部位以远2cm处,沿着股骨颈方向钻入导针。钻入导针前根据转子间骨折是否移位,助手进行适度患肢外展、内旋纵向牵引复位,保持前倾角钻入导针,在其旁侧再附加钻入一枚导针增加暂时固定稳固性,透视位置合适,

然后患肢屈髋外展外旋并极度屈膝放置于手术床,透视髋关节轴位,主导针仍位于股骨头颈中心,视为导针满意。根据导针深度,用电动联合扩孔钻对股骨扩孔,股骨头攻丝,拧入对应长度动力髋拉力螺钉,植入套筒式接骨板,依次钻孔拧入皮质骨螺钉,动力髋螺钉尾帽适度加压拧紧。在钢板近侧骨皮质钻孔,向股骨颈内拧入一枚防旋半螺纹拉力螺钉。冲洗,缝合切口。

1.3?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镇痛等对症治疗,进行踝泵练习,抗血栓下肢加压泵使用,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持续6周。红外线理疗,缓解局部肿胀。针对不同患者制订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术后1周使用助行器开始不负重步态训练。12-14天切口愈合后拆线。低能量髋部骨折患者,对其骨质疏松状况进行评估并治疗。

2.结果?

本组47例患者均采用同一术式动力髋螺钉DHS固定,牵引下复位以及导针的钻入定位均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确认。经过随访,查看复诊X光片等对比研究,分析疗效,根据患者术后患肢活动度以及伴随的疼痛情况,再通过各个具体姿势、动作细化研究评估,如翻身、起坐、伸屈髋、下床、下蹲、扶拐、迈步、行走等不同活动功能恢复状况,参考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将股骨转子间骨折愈合等级分为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进行评估,评估时将患者本人及家属满意度也作为一项重要参考内容。

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7个月。47例获得随访病例中,按愈合等级分,优33例,良6例,一般8例,差0例,总的愈合优良率83%,和相关文献报道数据接近。病例中没有切口感染病例,没有彻底固定失败病例。转子间骨折周围血运丰富,47例病例6个月~1年内均达到骨性愈合,部分病例存在髋内翻畸形,对行走等日常活动并无太大影响;1例病人因髋螺钉退出不能耐受,取钉后局部刺激症状改善;1例患者髋螺钉退出时,骨折已骨性愈合,虽存在较明显髋内翻及下肢稍外旋畸形,但患者无疼痛症状,自觉良好,日常劳动基本能够满足要求,无需进一步处理。

3.讨论?

3.1?DHS的优点??

具有动力加压作用,可保持股骨良好的颈干角,允许患者早期部分或完全负重。骨折端随着滑动螺钉紧密嵌合,很少骨折不愈合,髋螺钉具有动态骨折加压及静态稳定作用。Henrik等报道,后内侧骨皮质完整者仅3%需要再手术。DHS更适合于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

3.2?DHS的缺点?

创伤大,出血多,力学上为偏心固定,力臂长,弯矩大,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尤其是后内侧皮质不完整者,压应力不能通过股骨距传导,内置物承受较大的应力,螺钉出现退钉,切割出股骨头,螺钉断裂等。过早负重易形成髋内翻;抗旋转能力较差,易发生旋转移位。

3.3手术适应症?

DHS尽管可以在骨折端产生动力加压,促进骨的愈合,但其上述一些缺点,使其更适合于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传统的Evans分型将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两型,其中Ⅰ型中Ⅰa、Ⅰb型为稳定型骨折,其余为不稳定型。不稳定型骨折并不是都不能用DHS固定,不稳定型骨折又分为经解剖或近乎解剖复位后可获得稳定和很难重建稳定性两种情况。骨折固定后断端的轻度压缩对患者没有任何影响。事实上,复位后骨折片间隙是否超过4mm才是判断Evans-Jensen分型中骨折稳定(Ⅰ型)、不稳定(Ⅱ型)和极不稳定(Ⅲ型)的依据。

3.4术后并发症?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分为内科疾病和骨科疾病两方面。常见内科并发症包括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便秘。骨科常见并发症是加压螺钉从股骨头脱落造成近端固定失败,继发内翻塌陷会导致骨不连。髋部切口周围由于加压螺钉退出可引起局部钉尾摩擦性疼痛。部分愈合骨折遗留可控性的髋内翻以及短缩畸形,患者出现跛行或下肢外旋畸形。

3.5医疗支出中的优势???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医疗技术水平及医疗投资规模、医疗支出水平也不平衡,好多地区骨折患者医保范畴内涵盖的报销比例较低,甚至是完全由患方自己承担,这样,在我国广大基层医院医疗工作中,医生不仅仅要考虑患者骨折的最佳手术固定方式,多数情况下患者的经济因素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多种内固定材料使用选择方面,动力髋螺钉选择好适应症情况下具有良好的骨折固定效果,严格规范操作技术,术后骨折愈合率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该项技术操作简单,创伤相对较小,医疗费用较低,性价比高,经济负担明显减轻,仍是骨科长期坚持、不可废弃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骨折》第3版,主编?[美]Donald?A.?Wiss?主译?姜保国?,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2]《创伤骨科学》第3版,主编?[美]bruce?D.Browner?Jesse?B.Jupiter?Alan?M,Levine?Peter?G.?Trafton主译?王学谦?娄思权?侯筱魁?李世民,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3]《关节周围骨折》?主编?姜保国?王满宜,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