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园林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创建“园林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刘瑛才

刘瑛才(河南省鲁山县环境保护局,河南鲁山467300)

摘要:创建园林城市,可以提高城市品位,提高文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科学发展。本文从创建园林城市的概念,鲁山的优势,创建园林城市的效应及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谈谈本人的浅见,以飨读者。

关键词:概念优势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X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1-8755(2010)07786

为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鲁山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理念,并制定强有力的措施,体现了全体市民的根本意愿,目标实在,泽被后代,造福于民。

一、园林城市的概念

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之为园林。园林包括庭院、宅院、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广场、街道、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游览区及休养胜地。

园林建设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始终,它更多地凝聚了当时当地人们对区域未来空间的一种向往。在当代,园林选址已不拘泥与名山大川,深宅大院,而广泛建置于街头,交通枢纽,住宅区,以及大型建筑的屋顶,使用材料也从传统的建筑用材与植物扩展到了水体、灯光、音响等综合性的技术手段。

园林城市:“园林城市”是在中国特色环境中提出来的,它和我国传统的私家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前身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有些类似于欧洲国家提出的“花园城市”,他们都强调城市景观的塑造,犹如绘画一样,用人为的审美情趣来建设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园林城市”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而“花园城市”则印证了欧洲国度的风情。

“山水城市”建设理论实际讲的是一种思想理念,是城市的一种生态模式,就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具有高度文化水准的城市。因为它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不是政策,不是千篇一律,所以它不强求统一,恰恰相反,它要求的是因地制宜,各不相同。

钱学森指出“山水城市”要分三步走:城市发展的第一步是园林城市,如北京市、大连市…,我们计划设计的是第二步:山水园林城市,如重庆市、武汉市…,有了这些经验才能结合二十一世纪的新文化,包括大大发展了的国民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生活物质,并总结第一步园林城市和第二步山水园林城市的经验构筑第三步,“山水城市”(在没有自然山水的地方建山水城市)。

鲁山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文化长期滞后,在城市建设中,确定“园林城市”的目标,起点虽然较低,但符合鲁山县情,切实鲁山实际,是切实可行的。

二、鲁山创造园林城市的优势

鲁山县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光热、水资源充足,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常见的野生植物1600多种,比较珍贵和列入国家保护的漆树、粉椴、香果树、银杏云杉、山白杨、青檀、冷杉、红豆杉、铁杉、粗榧、山白果、青线柳,辛夷、河南杜鹃、河南海棠、天麻、金钗石斛、珠子参、贝母等。常见野生动物1100多种,有豹、狼、野猪、狐狸、獐、鹿、羚羊、猴子、黄鼠,鹰、猫头鹰、啄木鸟、画眉、山雀、野鸡及鱼类,蛇类,昆虫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矿藏40多种,主要有:铁、铜、铝、钴、铅、锌、金、银等,且鲁山地形优越,山环水绕,其中主脉自西向东构成鲁山县城的脊梁,尧山支脉,从北向南,从南向北,似两条巨人铁臂合围鲁山,尤其与主脉遥遥相对的露峰,更是青山独秀,构成了鲁山苍翠的大环境,城市周围沙河,大浪河,三里河,北干渠环绕四周,鲁山县城本身就是一颗在山环水绕中的灿烂明珠,再加上鲁山的母亲河-将相河,自西向东,经城区曲折东流,另有依地而建的人工水道护河环绕城区,南环路,人民路,花园路的道路园林,沙河,将相河的河岸园林,街头巷尾的游园园林,环保局,交通局,房管局的庭院园林构成了城区一副美丽的大自然画卷,这些都是鲁山所具有的自然优势。

况且鲁山现有林地136.3万亩,其中用材林53.6万亩,灌木林9.1万亩,薪炭林4.8万亩,经济林5.6万亩,防护林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0.5%,另外还有大面积的荒山124.7万亩,还有十五处园林苗圃。

更主要的是近几年,鲁山县加大绿化投资,使园林绿化总量迅速增长,建成了一大批规模大,品位高的绿化项目,优势泛多,不胜枚举。

三、创建园林城市,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1、创建“园林城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改善环境质量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各级党委,政府履行职责、服务群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知名度,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2、创建“园林城市”是加大环境保护,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创建工作的有力开展,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落到实处,建立起城市生态的绿色屏障,有利于保护蓝天碧水绿地,为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3、创建“园林城市”是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创建工作能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发展人才、信息、资源,技术等要素,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在鲁山投资兴业,推动鲁山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创建“园林城市”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创建工作开展,能够通过完善城市绿化,让人民群众拥有树荫怀抱,绿荫草地。繁华似锦,四季葱翠的绿色空间,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上发挥其它不可替代的功效,能够创造更优的人居环境,吸引更多的富商移居鲁山,也可吸引县内农村村民到县城居住,这样可以扩大城市规模,加速鲁山城市建设的进程,减少新农村建设的压力。

5、创建“园林城市”与创建文化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有很多工作内容相互结合,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形成合力效应。

总之,创建“园林城市”是一个载体,目的是提高城市品位,提高文化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使城市更加充满活力,而且对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推动鲁山经济可持续发展,打造“富裕、美丽、和谐、文明”鲁山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创建“园林城市”应注意的问题

1、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园林。建设园林城市要立足鲁山的山多,立足鲁山丰富的动植物,立足鲁山的古现代建筑,要讲究自然,讲究特点,建设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鲁山园林城市。

2、立足城市特点,加强节约型园林建设。建设园林城市,离不开植树种草,要尽可能选择县城内树种或进行优质移栽培育,这样可能节约一大笔钱,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建园离不开水,而鲁山上游有昭平台水库,要增加自流灌溉,减少提灌,注意节约水资源。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园林建设离不开现代化基础设施。只有园林,谈不上城市,因此,道路。城建。公园、路灯,公交等基础公共设施,要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4、进一步提高绿地管理水平。俗话讲“三分种,七分管“要力避”今年栽树到哪里?还是那个老地方“的悲剧重演,要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拨付专项资金,使种一棵成一株,种一片成一林,稳重推进,逐年提高,同时要大力提高文明水平,提高整个农民的文化素质,营造园林城市的氛围,自觉投身到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工程之中。

如此,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一个崭新的园林鲁山前景就可以呈现在市民面前,从而使山城居民真正享受到园林城市的实惠,泽被后代,造福子孙。

作者简介:刘瑛才,男,干部身份,职称:经济师,现在鲁山县环保局工作,本人曾先后在全国经济/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其中相关经济论文被《决策中原》,《魅力中国》等论文专辑收编出版,为环保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