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人文呼唤——《学校管理学》书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学校管理的人文呼唤——《学校管理学》书评

马圆圆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济南250014)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作为实施教育行为的主要机构,其地位也可想而知。学校的正常运行是保障良好教育的关键,而这离不开对学校的系统管理。

萧宗六先生主编的《学校管理学》已出了四版,发行几十万册,对学校管理有关工作的叙述清晰明白,对于初次接触学校管理的人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由于该书是编著,书中包含较多的政治纲领和前人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强政治色彩和理论色彩。该书最大的特色是每一章后的案例分析,虽然案例有些过时,但每一章后的案例分析是对理论的留白,启发读者对书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对于教材的编排我不再做过多赘述,我想谈的是第三编“学校人员管理”对我的启发,即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回归。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数字成为衡量事物的标准,量化的结果成为束缚着人的“追求”,使人难逃被数字异化的命运。与这种工作和考核方式相配套的制度规范和工作标准应运而生,并向着细致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不能否认这些规范标准对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由此产生的管理工作中人性缺失的问题。学校是人培养人的机构,是育人的场所,其管理方式不应被大数据时代下普遍的管理方式侵蚀,应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注重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那部分属性,是与动物相区别的属性,进行人性化的管理,管理者首先要摆正管理对象的地位,注重管理对象的情感和价值,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康德强调“人非工具”,人不是他人利用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固然存在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这只是工作意义上的关系,除了必要的工作,管理者不应对管理对象提出任何强制性的命令和要求。“以人为本”应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这需要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人文关怀,需要双方建立平等、互相尊重与理解的交流平台,进行情感的交融。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所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1]管理者要适当放低自己的姿态,真正了解管理对象的需求并给予尊重与支持,用尊重与理解服众,而非名义上的权威。管理手段多样,情感化的管理方式不可或缺,正确运用情感的力量可对学校管理形成强大的推力,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实行情感化的管理方式,注重人性,并非摒弃理性,合理的制度规范在任何管理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是情感性的动物,任由情感的爆发势必会产生诸多问题,也即人性弱点的暴露。卡耐基曾在《人性的弱点》中指出:“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人性的释放会纵容过分利己主义的生成,造成混乱无序的局面,合理的制度规范构成了约束人性的理性框架,是所有参与学校管理的人员都必须遵循的。而对于制度化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则体现在制度的公正性和灵活性上。制度的公平公正是制度权威性的保证,其制定和执行过程要公开、公正、透明,对参与管理活动的人员具有同等的效力。但制度毕竟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制定的,它的合理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化管理中的人文性很大部分体现在集体对制度的合理灵活的调整上。我之所以说是集体的调整,是因为这可避免个人独裁引起的缺陷和不服众问题。制度是一种理性的规范,学校管理的艺术在于情感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的有机结合,以此实现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回归。

学校教育是一种社会组织活动,是特殊的群体活动,其人性化管理的目标追求应是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麦克雷戈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理论提出著名的“Y理论”,“Y”理论的核心是:管理者要设计各种组织,采取各种方法,创造各种适宜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人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以帮助人们实现其最高需要。[2]正如该理论所指明的,管理者要为管理对象创造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提供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激发管理对象的创造精神和自主性,提高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学校管理的良好有序进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群众的精神不容小觑,群体的力量是使各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良好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是单靠管理者努力就可达成的,这需要参与学校管理人员的共同坚守与维护,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自然必不可少。正如前文提到的“认识有情感的动物”,这种情感性是根植于人性的,对人的影响和改变自然少不了人文精神的感化。学校的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以细水长流的方式进行,同一种文化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个体的反思与高度的自觉性。它要求学校群体中的每个人不断反思自我,注重寻求更高水平的精神境界,提升自我修养,还需要管理者想方设法培养管理对象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维护集体共同向往的文化氛围。

“美国社会学之父”沃德强调: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一个主要源泉,是可为建设更好的社会而培养道德责任感和促进认知发展的动因。[3]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社会机构,需要科学有效合理的管理艺术,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把育人作为主要的任务,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玉波.管理人性化与制度化相辅相成[J].人民教育,2004(19).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