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13
/ 1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

郭丰城

郭丰城(甘肃省舟曲县第三初级中学甘肃舟曲746300)

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就其广义而言是认识与感知的重复过程,理论是实的产物,而实践又可反作用于理论。理论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体现,并从抽象的思维中提炼出来的,是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的量的总和,是在理性认识质变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的,是对实践客观的概括和论述,而实践又是获得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2.物理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物理”就其字义而论,是各个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道理。“物”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理”是对“物”的感性认识的积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常识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名词术语、公式及有关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这就是要让学生能将课本的间接经验变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从课本的理论中认识客观世界,使他们能在认识客观实践的基础上理解理论。

3.由理论引导认识实践在物理教学中有些是由理论引导认识实践的过程。在长度这一节教学中引进了“米”这个概念,要让学生搞清楚“1米”到底有多长,就先要让学生搞明白这个概念。然后再拿出米尺,使学生能很快就将“米”这个概念和实际相结合。在“密度”这一章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就弄清楚“密度”这一名词确非易事。“密度”很抽象,它是认识这一物质的感性认识的总和,在这个理解过程中包含着这样两个内容,“质量”和“体积”。“质量”和“体积”可借助测量工具较直观的认识,而“密度”则要在先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借助“质量”和“体积”的直观测量后能形象的理解。在这一章教学中先让学生搞清概念,然后再动手做实验,那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4.由认识实践去理解理论在有些内容的教学中可做到先认识实践规律再理解名词术语。在运动、浮力、电学这些内容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去接触实践,从而获得认识客观实践的感性材料,然后对这些感性材料加以整理、概括,得到理性认识。在学习“运动”时可让学生描述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运动,然后,让学生逐个说出它们的特征,老师加以整理和概括。在整理感性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本理论,使学生能很容易的理解,运动即发生了相对位移。在理解了运动这一概念后,再对匀速、匀加速、变速等运动,根据各自不同的特征加以区分,从而达到了认识实践规律和理解名词术语的结合。在“浮力”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先认识浮力所表现出的本质,再根据获取的感性材料认识“浮力”。力是一种相互的作用,看不见,也摸不着,要理解这种抽象的客观现实,就要借助自然生活中的实践和课堂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一向上托的力,即浮力,然后再分析与浮力有关的各个因素,使学生对浮力有一更形象的理解。

在电学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认识与电有关的实践:它可以让灯发光,可以让机械转动等,再揭示与电有关的客观现实:电阻、电流、电压。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计算贯彻始终,要利用公式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先认清客观实践,再根据公式去解决。

初中物理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但用实践去解释理论犹为重要,只要在教学中能灵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则教与学将得到更好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