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RL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XBRL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李宗祥王相君

李宗祥LIZong-xiang曰王相君WANGXiang-jun(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石家庄050091)(SchoolofAccounting,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Shijiazhuang050091,China)

摘要院XBRL扩散在降低监管成本、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和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起步较晚、基础研究滞后、分类标准体系不完善、应用软件开发和认知不足等原因导致XBRL技术在我国的采纳扩散受到了影响。汲取国外经验、不断完善分类标准、构建综合信息交换平台、开发我国自己的应用工具集对促进XBRL在我国的扩散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Abstract:XBRLdiffusionplaysamajorroleinloweringthesupervisioncost,strengtheningtheprotectionofinvestors'interests,andpromotingtheupdateofChina'saccountingstandards.Duetothedelayedinitiation,weakbasicresearch,imperfectclassificationsystem,inadequatesoftwaredevelopmentandunderstanding,thediffusionofXBRLhasbeenwidelyadopted.Byintroducingforeignexperiences,improvingtheclassificationstandards,constructinginformationexchangeplatform,anddevelopingtheapplicationtoolsfitChina,thediffusionofXBRLwillbegreatlyboosted.关键词院XBRL;扩散;影响因素;对策Keywords:XBRL;diffusion;contributingfactors;countermeasures中图分类号院F23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31-0191-02

0引言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财务和监管报告领域的计算机商业语言,提供了一个开放、独立的信息平台,使企业在网络环境下实时披露财务信息、信息使用者高效利用财务信息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XBRL认识的不断深化,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XBRL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但是,由于XBRL在我国起步较晚;在扩散过程中存在着对XBRL的认识不足;XBRL财务报告的市场需求、研发链、应用链和产业链尚未形成;分类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XBRL技术在我国的采纳与扩散速度和效果受到了掣肘。在世界各国大力推广应用XBRL的背景下,研究XBRL推广扩散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对XBRL在我国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XBRL产生发展与扩散的意义1.1XBRL的产生与发展在对XML技术优势进行了大量研究后,美国注册会计师查尔斯·霍夫曼于1998年4月提出,XML技术应用于财务报告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同时向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了制定XML财务报告标准的建议。1998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同意资助创建基于XML的财务报告框架标准。1999年8月,XBRL正式诞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XBRL逐步得到了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会计中介机构的认同,并迅速在发达国家扩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成功开展了XBRL的应用项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也每年发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对应的分类标准。尽管我国XBRL起步较晚,但自2006年财政部启动了XBRL项目以来,对XBRL的研究受到财政部等机构的密切关注。2010年,XBRL中国组织成立和XBRL中国企业分类标准的推出标志着XBRL在我国扩散应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2XBRL扩散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强化投资者利益保护。随着国际社会资本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各国投资者保护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企业采纳XBRL标准提高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优化了审计行业的审计手段,增加了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与舞弊被发现的概率和潜在诉讼成本,这些变化都会一定程度上迫使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有利于推动我国会计进一步国际趋同。XBRL标准的制定的基础是各国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虽然XBRL标准制定与采纳不会改变各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会计趋同的主要障碍也并非技术因素,但运用技术手段(XBRL)披露不同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差异从而让财务报告可比,客观上不失为实现会计实务国际趋同的一种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XBRL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以XBRL国际组织为核心的沟通与协商,这为各国会计准则走向进一步趋同提供了契机。

2XBRL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2.1基础研究滞后XBRL在我国应用的现状是实践先行,理论相对滞后。目前对XBRL技术还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XBRL分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方面。XBRL是针对企业财务报告而发展的标记语言,是应用于财务信息、报表和分析资料的网络传输标准格式,然而我国目前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对企业财务报告模式变革方面,应用范围相对狭窄。

2.2分类标准不完善虽然我国已于2010年正式推出了基于我们国家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用XBRL分类标准,但目前我国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定义的信息元素尚不完善,特别是财务报表附注信息的分类与会计规则及披露规则、公司报告实务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分类标准的不足势必阻碍XBRL在国内的扩散应用。

2.3对XBRL的认知不足XBRL是应用在财务领域的计算机语言,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增加了企业人员学习XBRL的难度。目前,我国高校财会专业还没有专门开设关于XBRL的课程,XBRL的社会培训机构较少,教育、宣传和扩散的力量不足,导致多数人只停留于对XBRL基础知识层面的理解,而对XBRL的技术的深层次认知和运用不足,导致XBRL在企业的应用和扩散受到阻碍。

2.4信息系统转换存在困难XBRL的扩散必须建立在一个优质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之上,其中影响XBRL成本的关键在于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一般来说,对于相同的数据量,采用XML格式存储比采用关系数据库格式存储要占有更大的空间,并且处理速度慢,同时硬件成本相应增加。企业很难自愿采用基于XML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放弃传统的成熟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如果企业的业务信息采用数据库方式,而财务信息采用XML存储,将导致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兼容,这会带来业务数据库和财务数据之间数据转换难题,影响XBRL在企业的进一步扩散。

2.5XBRL应用软件开发不足随着XBRL国际技术规范的发布和XBRL技术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软件生产厂商开始投入到XBRL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中。异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例文档的生成与报送、XBRL分类标准与传统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以及XBRL数据的验证与核查都离不开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然而到目前,无论是XBRL应用软件开发商数量还是已经面世的XBRL应用软件的种类,都不能满足XBRL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3推动XBRL扩散的对策3.1借鉴国外XBRL扩散的成功经验XBRL在国外的应用和扩散中已经拥有了完善的技术规范和相对科学的分类标准。我国可以利用XBRL成员组织的身份,多渠道借鉴分类标准已经相对完善的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和扩展我国的分类标准。走在前列的美欧日等国家虽然在扩散方式上各有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加入XBRL国际组织,分享他人XBRL扩散经验;由政府监管部门强力推动;通过多种途径循序渐进推动XBRL在各领域的实质性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软件供应商积极参与。

3.2完善分类标准管理作为XBRL扩散的最大受益者,监管部门是推进XBRL应用的主要动力。因此,我国在推进分类标准实施过程中,以在银行监管和证券监管中的应用为重点。在银行和证券监管的基础上,积累经验,为进一步在国企、私企以及不同组织机构扩散XBRL奠定坚实的根基。

3.3建立综合信息交换平台以XBRL为集成工具,建立类似美国的EDGAR信息交换平台,让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能实时方便地采集到财务信息,还可以采集到企业内外的其他非财务信息,使XBRL财务报告由定期走向实时化,提高XBRL报告的时效性和相关性,满足不同层面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

3.4开发XBRL扩散的应用工具集XBRL扩散过程中,离不开软件开发商的技术支持;在XBRL财务报告的整个实现过程中,离不开应用程序的支撑。可以说,软件开发商是扩散XBRL应用的技术推动者,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使得财务报告呈报方可以在很少或者没有手工参与的情况下就能够高效、及时地达到新的报告标准。政府应适当给予税收和政策鼓励激励软件开发商早日推出我国的软件工具集。具体到软件模式可以分为XBRL与企业现有信息系统融合的融合模式和XBRL工具独立与现有系统的独立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院[1]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迎接会计信息化时代的来临[J].财务与会计,2010(10).[2]关振宇,王凡林.XBRL标准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其前景分析[J].会计之友,2010(7).[3]袁明智,陆琪睿,李四海.XBRL语言在我国推广途径的探究[J].财政监督,2012(7).[4]李希富,刘志晓.我国XBRL应用的最新动态及推进措施[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