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冯钰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冯钰欢

冯钰欢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双凤镇中心小学53763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的发展也突飞猛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实践、重视语感分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1引言

语感的培养在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实践、重视语感分析等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语感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核心与牛鼻子,语文教学才能走出“少慢差费”这一令人尴尬的困境。在阅读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篇课文,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还是没能深刻体会文章的整体意思。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的训练──效果出乎意料。许多学生恍然大悟,道一声:“原来如此啊!”其实,这就是语感所产生的教学效果。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工作。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背景下,逐渐转变教学观念,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方法和模式上的创新,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的措施

3.1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3.2联系生活,汲取语感

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训练语感,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由此可见,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也就是说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3.3整体感知,重视语言积累

语感来自积累。前几天,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刚刚落幕,“外卖小哥”雷海为战胜北大才子、《诗刊》编辑、出口成章的第二季亚军彭敏,出人意料却也情理之中地获得了总决赛的冠军。父亲从小就培养他对诗词的兴趣,把古诗写出来,贴在厨房的墙上,教他朗诵。每天在送餐的途中或者间歇的时候,他都会刻意去背诵以前背会过的诗词,他对诗词的积累之多让人印象深刻。(一)经典诗词积累我对学生的诗词积累非常重视,给学生们讲《中国诗词大会》,发动学生们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在课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经典诗词。先从《弟子规》《三字经》《小学生必备古诗词》等中精选,再背古诗词名句或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并不定期地举办“班级诗词大会”,激发学生经典诗词的积累兴趣,效果很好。(二)格言警句积累格言警句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含义深刻,意义深远,学生喜欢背诵。我经常把课前搜集好的内容在课堂上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当天内容当天记,读熟、背会,让名人的深邃思想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三)广泛阅读中积累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都是在课堂教学时对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童话、儿童文学、校园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阅读记录。

3.4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读,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

学生阅读得多,自然就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这种理解和领悟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指导学生从课外选取各种体裁、各种内容以及饱含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文章,使学生努力从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种词汇、句式的特点,去感悟其表情达意上的“共鸣”。

如教学《凡卡》这一课时,我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在朗读凡卡挨打的原因时,重读“摇摇篮”、“睡着”;读凡卡被打时,重读“揪”、“拖”、“皮带”,之后稍作停顿,朗读随之改为低声、放慢速度;读“揍了我一顿”,要能表现出凡卡那泣不成声的控诉。之后,我不再作繁沉的讲析,而是适当地指点,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读中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借助语言文字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披文入情”,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共鸣效果的语感自然而生。

3.5在写作中培养语感

读书,是把书中描写的内容变为图像来进行思维。而写作,则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具体的图像)用文字表现出来。有的学生语感强烈、敏锐,那么他们笔下的人、事、物(图像),就会鲜明、具体。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看图作文是很重要的,我们曾让学生做过大量的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们先做看多幅图练习,再做看单幅图练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看多幅图作文比看单幅图作文想象的成分少些,容易写些。看单幅图作文,不管给的是哪一部分的图,都可以凭想象把它想成多幅图来一幅一幅地写。在写作中,培养语感,看图作文是基础。些生活中的人、事、物,,让学生把鲜活的生活内容改为多幅图来写。这样就化难为易了。怎样用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生活呢?

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不管是看图作文也好,还是些生活中的人、事、物也好,都必须教会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切实抓住要写对象的特征来。当然这里还有遣词造句的能力、锤炼句子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的培养的问题。这些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勤写来达到。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小练笔,要他们写下身边的人、事、物或者记下自己的所闻、所想。起点不在高低,贵在持之以恒。

结语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大课题,还有待于我们今后不断地研究、总结、升华,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新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新课程,2015,(07).

[2]孟华华.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内蒙古教育,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