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研究

李桦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输血科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目的:探究对于临床输血检验工作整体流程与质量的有效控制方法。方法:观察在现行的管理流程下在2009年至2018年期间进行血型鉴定以及交叉配血的差错率。同时,随机选取在此期间进行相关治疗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质量管理的2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常规管理的另外2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率进行对比。结果:在观察期内,两组患者的血型鉴定以及交叉配血工作中出现在差错率为0;在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在临床上,加强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临床治疗;输血检验;控制方法;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373-02

临床医学上,在对于贫血以及失血过多的患者进行治疗或抢救时,输血是医务人员所采用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输血,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从而更好地挽救患者的生命[1]。本次研究针对临床输血检验工作中运用质量控制的价值进行了相应的探究,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研究资料及方法

1.1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09年至2018年之间申请配血的患者作为总体研究的对象。从中随即抽取了500例患者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将250例采用质量管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常规管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在17~60岁之间,男性130例,女性12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18~67岁之间,男性103例,女性4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为进一步提升输血工作的质量与安全系数,近年来,我院改进了对于输血工作的管理流程,加强了对于输血工作质量的控制。具体方法如下:

1.2.1完善管理体系在工作上,以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规定作为理论依据,建立监督管理工作组,由分管院长、检验科主任、感染科主任以及输血科主任等骨干人员负责该小组的日常工作并进行相应的理论指导,从而进一步完善输血工作的管理体系,确保临床治疗过程中用血的合理性。

1.2.2输血前的质量控制工作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应详细了解该患者的适应证,如果有合并传染性疾病,医务人员应及时做好记录,以确保输血工作的安全[2]。

1.2.3样本的采集工作在样本采集的过程中,应确保申请单上信息的完整与准确。例如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等检测结果都应确保填写无误。在采集工作完成后,应将样本及时送检,以免标本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而出现溶血、稀释以及污染等情况。

1.2.4血型的鉴定工作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于患者与供血者的血型进行鉴定,在确保二者血型一致后,医务人员才能进行交叉配血工作。在血型鉴定的工作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流程,对于疑难血型,医务人员可以采取红细胞洗涤法与吸收放散试验等方式来进一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度。

1.2.5交叉配血工作在交叉配血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当注意以下三个基本要点:

(1)注意观察血样是否出现凝集或溶血等现象,同时,对全部受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与筛选工作,根据受血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措施。

(2)医务人员应仔细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核对受血者的个人信息,具体包括姓名、性别以及住院号等,从而保证工作的准确无误。

(3)应对完成配血之后的核对和检查工作采取高度重视,认真检查结果的可信度、样本标签是否准确、样本是否受到污染以及所运用的操作方法是否符合规范[3]。

1.3观察的主要指标

本次研究中,观察的主要指标为2009年至2018年期间进行的血型检测与交叉配血工作的差错率,同时,对两组研究样本在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于所得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其中,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来进行相应的检验工作。对于检验结果,以P<0.05来表示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4]。

2.结果

经过对于患者的观察与记录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总体观察对象在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工作中的差错率为0。在抽取的两组样本中,根据数据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在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为低于对照组(12%),P<0.05,组间比较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临床输血管理效果的比较结果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输血工作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输血的安全性降低,诱发输血过程中多种不良反应的出现,因此,加强对于输血工作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显得极为重要。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加强对于血液的检验与处理工作之外,医务人员还应进一步加强对于输血适应证管控,针对择期进行手术的患者,应采取自身输血的处理措。通过本次研究得出,观察组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率为2%,低于对照组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率12%,同时,在总体工作上,实现了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工作的零差错,具有显著的管理效果。

综上,在临床上,加强对于输血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不仅有利于治疗效果的优化,还能在确保检测工作准确性的同时降低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闫震.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2):156-157.

[2]张辉.临床分析输血检验流程的环节质量控制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5,6(08):8-9.

[3]沈伟庆.输血检验流程的临床质量控制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6):90-91.

[4]李冰.浅谈如何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0):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