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 3

浅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刘曙华

共青农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当中,散见于不同时期的讲话或论述之中,内涵丰富,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本文以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为依据,从目标方向、关键问题、总体思路、抓住重点、制度保障、思想观念、国际合作等七个方面,梳理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一、目标方向: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宏大诗篇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新要求及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等重要思想。

美丽中国是党中央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定位提出的一种以建成生态文明社会和生态文明国家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形态和国家状态。美丽中国建设要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使人获得生态幸福。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内在地蕴含着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中国梦不仅仅是伟大复兴梦,也是绿色梦、美丽中国梦。

建设美丽中国是开启人民福祉的一条道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追求的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付出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代价。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物质舒适程度增加的同时,人民群众更加关心生产生活的环境质量,向往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要求空气新鲜,质量达标;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绿化面积;净化水体、水质,让群众喝上放心水;要求改善城乡生态状况和生态安全,就是顺应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

习近平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理念、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及措施,体现出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出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的生态执政理念,为我国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二、关键问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是当前和今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发展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模式,要求在发展中自觉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注重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习近平针对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危机日益凸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才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还提出了经典的论断“两山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体现了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上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思想,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深刻变革和发展方式的深度调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没有根本性的矛盾,既要保护生态环境,给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也要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物质基础“两山论”揭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转化物质财富的道理。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力就越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财富,就能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搞好经济发展又可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习近平“两山论”的实质。人类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考虑到生产成木,还要考虑到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木,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要节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要坚持低投入、低排放、高产出的原则,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绝对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承载能力。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自然资源,使生产力得以可持续发展下去。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理念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习近平强调,“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这是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伟大革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方式是以对自然资源最小化损害取得最大化受益为目标,在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就是要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要求发展循环经济。习近平要求“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通过废物资源化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既节约资源,又减少了污染,它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通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和环节,按照白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能够减少废弃物排放,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节能降耗的的现实途径。

第三,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习近平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对推动绿色发展的作用,他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号召“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彻底的生态革命,需要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全方位的转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绿色技术创新为生产方式绿色化提供技术条件。绿色技术是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在生产过程应用绿色技术能够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绿色技术创新对于人类从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向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变有重大意义,是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建设生念文明已经对技术创新的模式和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在市场的引导下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应用绿色技术,为市场带来大量的物美价廉、品种多样的绿色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绿色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

第四,第四,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习近平多次提出要增强公民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要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了“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第五,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全民行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从观念到形态全方位的转变过程,渗透到公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领域。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倡导消费积极选用绿色产品,拒绝非绿色商品,这种绿色消费模式将会倒逼着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并在供给、包装、采购、回收等流通环节中体现生态化、绿色化,保障给消费者及时提供绿色产品及绿色服务,真正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绿色化,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极大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应以生态价值观为先导,在全社会树立生态价值观,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摈弃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促使人们从思想上白觉摈弃奢侈浪费行为,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六、思想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公民环境意识

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进行思维模式的生态革命,即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要把这种理念融入人们生产、生活之中,形成在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避免和遏制无节制地攫取和掠夺自然资源的现象的发生。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理念,必须增强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广大市民要珍爱我们生活的环境,节约资源”,“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侣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增强公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就是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只有增强节约意识,自觉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才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只有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环境道德,才能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发展。

公民环境意识不仅是现代人所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它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公民环境意识养成是指公民白觉把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白己的道德责任,白觉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将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和谐统一起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增强公民环境意识,提升公民环境道德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