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苏武传》与元曲《苏武牧羊记》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汉书《苏武传》与元曲《苏武牧羊记》对比研究

高红丹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苏武,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人物典型。千百年来,他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爱国之士。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高尚气节的文化符号。在文学史上,他也是一位很受欢迎的人物,对他的刻画,对他故事的描写,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苏武传》记载。但是,《汉书苏武传》只有简单的事件,并没有太具体的情节描述,这就给这一题材的进步和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可创造空间,到了元代,又有了苏武故事为蓝本的题材的戏曲《苏武牧羊记》,《苏武牧羊记》继承了《汉书苏武传》的故事情节,但在很多方面又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这两部作品虽然同是以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屡次劝降后苏武不为所动后被囚禁,后来还屡次遭到逼降,但苏武始终持节不屈,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对富贵荣华毫不动心,最后牧羊北海边十九年,饱尝心酸,最终回到祖国的故事作为基本框架,但却各有特色,在故事的具体情节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情节的处理上,班固的《汉书苏武传》与元曲《苏武牧羊记》有很多不同之处,《苏武牧羊记》对《汉书苏武传》并不只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很多情节方面根据时代的需要,作者的自身的需要,结合民间传说,对故事情节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写,主要情节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出使原因

对于苏武出使原因的描述,《汉书苏武传》的情节是这样的。“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汉书苏武传》)但在《苏武牧羊记》中和这里的描述可是具有天壤之别,对于出使原因,是这样描述的,“朕闻匈奴煽祸自登,……欲致昇平之治,蠢兹戎虏,屡犯边城,便欲出师进征,犹恐生灵失所‘’。(《苏武牧羊记》)经过这么一对比,很明显,《苏武牧羊记》把汉强番弱的形式改为汉弱番强,匈奴大兵屡犯边城的历史背景,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是蒙古族为最高统治者,在思想领域方面,控制不是那么严厉,还算比较开放,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第二点我认为是政治上的法令制度的影响,元朝政治上推行的民族政策是种族歧视政策,他们把民族按等级划分,最高级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除蒙古人,汉人,南人的西北少数民族),汉人,南人。可见当时汉人在元朝的地位之低下,所以,我想作者可能也是为了作品更贴近时代,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时代潮流,所以才把这一情节改编成这样。

二、苏武等人被囚禁的原因

在囚禁原因上,《汉书苏武传》和《苏武牧羊记》也有很大差异,在班固所作《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等人之所以会被扣留以至囚禁的原因是因为乱入了一场政治阴谋,当时缑王与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暗中一同策划把单于的母亲阏氏劫持到汉朝,正遇上苏武等人出使匈奴,而虞常与副使张胜在汉朝要好,所以私下拜访张胜,他认为他们的行动正是汉武帝所希望的,所以就这件事希望的到赏赐,张胜许诺了他,并把财务送给了虞常,但天有不测风云,行动前遭人告密,导致行动失败,虞常被抓,还供出了张胜,就这样一个外交使团变成了一场政治阴谋,苏武等人被扣留不准回汉。但在《苏武牧羊记》中苏武等人被扣留的原因远没有这么复杂,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单于听说苏武是个忠义之士,对他很是钦敬,所以想把他留下为自己所用。这么一看不难发现,在《苏武牧羊记》中的扣留原因很简单,很随意。没有什么过多的理由,就是因为单于喜欢,不考虑他是汉派来的使臣,也不考虑他身后的汉王朝,单单就是喜欢就留下了,这样的轻描淡写,无不透露着汉王朝绝对的弱势,匈奴绝对的强盛,这一情节之所以会这么改写的原因之一我认为首先也是因为当时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他们把民族分为四等,色目人是属于第二等,而汉人属于第三等,而匈奴人可能就是属于色目人这一类,可见他的地位比汉人高,汉朝是汉人作为最高统治者,所以在这一情节中作者把汉朝改写的如此弱势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迫于当时社会的现实压力。在思想上来说,元朝是一个思想领域并存的时代,思想比较开放,儒家学派也曾在元朝占有一席之地,尊孔崇儒也曾一度成为他们元朝的基本国策,而在扣留情节原因中是由于单于听说苏武是一个忠义之士,对他很是钦佩,所以才想留下他,这里表现出了当时儒学思想的兴盛,儒家精神的表现之一就是忠君爱国,而苏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所以我认为这一情节的改动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三、神学思想的出现

对于神学思想在《汉书苏武传》中并未涉及,在鸿雁传书这一情节上,在《汉书》中只是常惠告诉汉使用来骗取苏武所在之处的一个谎言。但在《苏武牧羊记中》这一情节真实存在,鸿雁替他传书,还准确的按他交待的送到了皇帝手中,后者明显把这一情节神化了,除此之外,还有涉及。苏武被派牧羊,听到“羝乳乃得归”这一消息时,他知道自己回朝无望了,正当他伤心困倦之际,出现了两个道人,一老一少,对他进行开解点化之后霎时不见了,这一情节在《汉书》中没有,但在这里描写的也是极具神话色彩。元朝道教的传播甚广,在元朝占有一定的地位,成吉思汗立国初期就曾很重用全真长春真人邱处机,可见道教对元朝的统治影响之大,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道教的核心思想是对神的崇拜,也就是神学。所以这些情节的出现也不难理解,作品写于那个时代肯定会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特色。除此之外,我认为这个情节的改动还有一个来自作者的因素,我们要知道的是,元朝虽然思想信仰相对开放,但在政治法度上还是相当严酷的,人民生活民不聊生,官吏贪污腐败,刑法残酷严峻,所以我认为作者生活在这样一个残酷,黑暗的统治下,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可能也希望通过神仙道术来逃避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就如同书中的苏武那样的得到神仙的救助。但是在希望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不能忘情现实的无奈。

四、改变了过去主要以苏武作为刻画描写对象的写法

把以往的配角卫律也加入其中进行深刻的细节刻画和描写。作品通过卫律对苏武的多次劝降以及后来对苏武不择手段的逼降既写出了卫律奸诈卑鄙的小人秉性。更用他的这种小人秉性来衬托出苏武的高大人格。对于卫律的结局,作者也作了一些改动,结局卫律被杀,更显示出了作者对于卫律这类小人形象的憎恶,相对于苏武被救,我觉得更多的表现出了作者的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性格。以上这些情节的改动不但使苏武牧羊的故事更加丰富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深化了人物形象,让每个人物形象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元曲《苏武牧羊记》承袭了班固的《汉书苏武传》的大体故事框架,根据时代需要改动增加了一些故事情节,以一种不一样的姿态呈现给读者,从语言上来说《苏武牧羊记》用语很生活化,还使用了大量方言,如晓得,把酥,咱们,哈蘭等一系列民间用语,使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更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我想这可能也是成书后能得到广泛传播的一个原因吧,《苏武牧羊记》以一种幽默诙谐的语言写出了苏武持节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反映出了当时民间群众对苏武的崇敬之情,说实话,我个人认为,《汉书苏武传》和《苏武牧羊记》写同样的故事,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我认为《苏武牧羊记》中的苏武更生活化,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在这部作品中,苏武并没有给人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感觉,而是让我们感到他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他不喜欢卫律,在卫律走时他要骂他一骂,当他知道自己回朝无望时,他会因以后无法见到家人、君主而伤心难过。他会爱也会恨。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