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叶健

河南省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叶健

【中图分类号】G662.10【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100-02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而高中数学包含了数学的最基本内容,它对于人们认识数学的功能,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重大意义。同时它是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为这些学科的精细化研究提供了运算工具。同时,它对于形成一个人的世界观,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提高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实力有着重大意义。

但是,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抽象难懂,他们觉得数学学科枯燥,不愿意学习数学,不想做数学习题,甚至不想听课,这些学生成为了数学“学困生”。据我近几年所教数学学科来看,高一每班有近21.8%的学生产生厌学,年级越高厌学的学生就越多。我对学生做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高中,你认为最难学的科目是哪一学科?”调查结果显示,在所开设的各门科目中,数学排在第一位,说明了高中学生普遍感到数学难学,对于学困生而言数学更是难学。于是大多数学困生对数学就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在学校做的调查中显示:在数学成绩不佳的班级里,有近52.7%的学生认为数学属于难学学科,其中31.2%的学生因数学难学而“失去学习兴趣”,有21.8%的学生因数学难学而产生“厌学’。据沈恒恩参加北京市宣武区7所各类型普通中学的调查,在2511名中学生中,厌学者有571人,占36.16%。

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学困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其困难的深度和广度必然进一步放大,以至于彻底放弃数学的学习。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表现

1、数学基础差。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共同表现是数学基础差,很多学生不会基本的运算,不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有不少学生甚至大量初中的数学知识都不清楚,他们知识结构出现断层,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严重缺乏,缺乏良好的记忆方法,这势必影响高中阶段的学习;又因为高中数学教师为了赶进度,所教知识只是表层理解,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困难,因为学困生对知识的本质没有掌握,学困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差了。

2、学习能力低。

高中学习时间很紧张,由于学习时间不充足,学困生缺乏合理分配和支配时间的能力,数学学习很多时候依靠老师要求和督促,缺乏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的自我调控能力,知识的获得是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没有消化和理解,课后又置之不理、不闻不问,应用知识时生搬硬套,思维狭隘,不善于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自主探究的意识,没有自我反思的习惯,没有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效果大多是:一听也懂,一用就忘。

3、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大为增加,思维方法更加理性,知识内容的数量是初中时的数倍,使这些学习习惯、方法、技能、基础知识等方面存在缺陷,尤其是综合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适应。由于学生在初中惯用形象思维和事实推理,缺乏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导致学生要证明时就找特例,要研究空间中线面的位置关系时,就一定要找一个实物或模型,不然就束手无策。

4、缺乏主动性。

理论和实践表明,一个人处于主动探索状态时,他的学习就会积极,得法、高效,有创新精神。最能实现知识的重组、突破和创新。最有利于发挥他的个性和特长、天赋和潜能。既容易取得成绩,又充实愉快。缺乏主动性,推一推,动一动,进步是缓慢的,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非常累,学生在外界的压力和逼迫下学习,对学习会更加厌烦。学困生由于知识是被动接受,上课只等老师提示,自己从不主动探索,遇到问题时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困生常感到学习数学枯燥乏味,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

二、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路径

1、转变教学观念,让学困生树立信心。

教师要由过去以自己表演为主转换角色成为“编剧、导演、及客串演员”的角色。即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要起到“设计、引导、分层帮助、激励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友谊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人在和谐的环境中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尊重学生是人的社会性需要的一种要求,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注意情感投入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工作本身的内在要求。

(1)绝对不允许讽刺、挖苦学生,也不能横眉冷脸相对学生,从心底里爱自己的学生就会永远面带微笑,更进一步要求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进步,学业都会提高,相信他们都能成才,总有成功的机会。

(2)当学困生回答问题时,要专心地倾听,一般不打断。不论回答的如何,都要善于从中找到可表扬之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鼓励他们完成知识总结、习题分析、解题讨论的内容,给以肯定与表扬,促进他们自觉学习,这么做有利于每个学生的成长。

(3)多倾听学困生的反馈意见,以改进自己的工作,可以开专题性的座谈会,但更多的是课间、中午或放学后的谈话,从中能发现很多问题,也能解决很多问题。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通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很准确的诊断分析。按高中教学要求的130多个知识点,师生共同建立知识与能力的记录,充分利用举反例,再设问等形式尤其是选择题的“非项”更具有较大的纠错功能。对于差生的错误,要求归类、分析。不断在纠错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应把一些激励性的评价经常应用,如:我相信你行;你试试看一定能成功;没关系,不着急,试着做一做;你讲得真好,我从中也得到不少启发;这次没做对不要紧,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比这次更好,等等。教师应自觉、主动地常对学生讲这些,一方面让学生感到很亲切,同时又感到一种期望的压力,这会促使他更好地学习以实现自己的成功。数学教学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建构活动的,引导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思维建构;教学中,教师提供的信息不能离学生的认知结构太远,又不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之内,它应离学生认知结构一个适当的距离,通过学生思维的探索和再创造过程,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即教学中的适应性原则、建构原则;为了有效的建构活动,教师总要提出问题,或实际问题,或数学矛盾,或学生的思维误区,通过学生思维冲突、探索、再创造,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活动获得解决。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理论和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学习能力强弱,学习品格的全缺,学习质量的高低都可以追溯到这个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来。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1)基本知识彻底掌握。许多高中生对彻底掌握数学基本知识重视不够,甚至以为上课听明白了,课后只是做作业。不明白数学基本知识即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数学方法等必须彻底掌握的重要性,不清楚这些基本知识怎么叫“会了”。有的学生做很简单数学题时,还要翻书上的公式、定理;有的学生做作业时,反复找类似例题,却不去认真复习好基本知识,再去做作业,甚至知识掌握不好,上课听不明白,更不能很好地进行思考。

(2)运算准确充满自信。数学计算的准确性、自信心等对中学数学论证、推理的能力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小学重视心算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高中数学运算复杂,心算容易出现错误;很多学生做题时形成跳步习惯,是易错的又一原因;因为作业多等原因,学生在做作业时,心里着急,造成会的题做不对;有些学生不会阐述推理过程,造成有些题不会写而出现错误,还有的学生字迹不清,数学符号、数字书写不清做作业时不能一气呵成等诸多原因使学生运算能力差,因以上种种原因,会的题经常做错,造成学生自信心不足,造成恶性循环。

综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学困生形形色色,个体差异很大,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表现出来的个体行为不尽相同,对于不同的学生,提高他们需要教师的智慧、耐心和爱心,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更需要社会的重视。有了教师、家长及社会的关爱与关心,在大家的督导下,学困生慢慢才会找到自信,学会扬长避短,从而找到自己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