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地理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创建地理高效课堂

李连坤

李连坤山东成武一中274200

摘要高效课堂应依据课标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地理能力的速度和效果,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注重课标、课本、课堂、学生、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师生互动的融洽性,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学素材的生活化、本地化等,一切以课标为准绳,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原则,就能构建和谐、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高效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练兵场”,也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宏观上讲,它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等方面;从微观上说,它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1。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提高课堂效率既是其一生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其毕生苦苦探索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呢?

全国教育专家、著名的特级老师袁浩先生“课堂教学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课堂是师生交往最主要、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创造高效的地方”“这个‘效’字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效应’,即对课程标准的实现;二是‘效力’,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目标。高效课堂应依据课标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地理能力的速度和效果,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要如何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研读课标,深入剖析教材

课标是教学内容的基本纲目和总体要求,是教学目标的总体概括,只有把握好课标这条准绳,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总体方向,做到教学不偏不移,形散而神不散,达到真正突出课堂教学“新、活、实、效”的目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综合能力)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2。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形势下,能否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剖析教材,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资源,做好课堂设计。

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均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完美统一,教材选用了许多典型的材料、案例,很好的呈现了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的素材,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用好教材,要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我们要根据实际,处理好教材内容和外部素材的关系,以达到增强素材的直观性、形象性和亲切感。例如,把课本抽象的文字改成直观生动的图像,把静态的图形改成动画,以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生盲目的学习,效率必然很低,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每一节课教师要展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展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学,研读教材和地图,寻求问题的答案。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继续寻求答案,仍然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教师巡视过程中提交,个性问题及时分析解答,共性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后分析讲解3。这样坚持一贯,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教材的可读性,增强自学的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受益一生。

三、协调学生关系,发展和谐高效课堂

人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而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单打独斗能力很强,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这与我们过去课堂中过于强调独立思考有关。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在地理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部分优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的“主角”,而大部分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因而在同一堂课上,天赋高的学生往往比天赋低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4。假如这种“不和谐”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将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能让学生积极地相互学习,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地理学科很多学生存在不够重视、厌学等现象,所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寻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学习更能深化、深入。

运用激励性评价必须客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才有益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漫不经心地表扬或者没有价值的表扬则往往被学生忽略或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无论过程、方法还是探究成果都要给予客观的评价,做得好的及时肯定表扬;做得不好的及时指出,鼓励他及时改进,并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感觉自己在不断前进,都有希望,学习的兴趣才可能持久。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5。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成功的喜悦转化为创造的原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只要我们注重课标、课本、课堂、学生、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师生互动的融洽性,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学素材的生活化、本地化等,一切以课标为准绳,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原则,就能构建和谐、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

【3】吴文胜、盛群力《论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汤国荣、《追寻“高效”的地理课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7.

【5】《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