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试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刘建海

刘建海(江苏徐州工程学院221000)

价值体系是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居主导地位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它是社会发展的指南针,指明了这个社会应当向何处去。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互相激荡的程度越来越深。加强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建设,已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网络为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新的领域

网络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又一重大科技革命,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丰富多彩。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效性,就必须适应网络发展的新趋势,充分的结合网络传播手段和传播规律,更加突出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性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能力。网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没有明确的受众对象,由于网络传播广泛的特点,所有的网络用户都可能成为受教育的对象。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网络时代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这就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充分交流,才能体现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特点。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互联网消除了地域性的限制,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思潮相互交织,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威胁,主要是面临着西方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和考验,面临着敌对势力意识形态分化、西化战略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网络一方面,拓展了信息的传播渠道,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促进了传播内容的多样化,打破了教育者和受众的固定地位,变被动式的教育为互动式的教育,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应试化教育,网络教育更注重个人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使受众者可以积极主动的与教育者交流沟通,同时也使得教育者与受众者消除了彼此的制约关系和面对面的尴尬窘境,大家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平等的发表意见和观点。但另一方面,导致各种信息交织在一起,良莠不齐,受教育者真假难辨,很容易被从无的观点、言论所诱导。因此,此时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大胆创新,努力实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机制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机制,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的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预示着我国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机制,牢固确立其主导地位,是中国国情的迫切需要。

网络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传播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方式的优点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受众不特定。这一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并影响了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吸取知识的方式。而有些不法之徒正是利用网络这一特点,在网络上公开散播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安定的反动言论,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和主权,植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人权学说,完全脱离了我国的实际国情,使我国民众的价值观迷失方向,处于混沌状态。此时,就需要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引领地位,合理利用网络媒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民众,端正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受众者心中的旗帜地位,使我们的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网络思政是面对新形势加强高校网络宣传教育的一种方法,是新时期思政工作的一种创新和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建设与普及,网络这一全新的信息传媒工具,以其空间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和心理发展。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就是要针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形式创新,探索和采用新的手段与方法,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活动空间,更广泛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动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促成信息爆炸的主要原因便是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地域的人们依靠信息交流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形式的人际环境,社会学家称之为“网络环境”。借助于此形成的网络思政环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共享性。通过网络载体,个人可以享受到他人提供的资源,自己提供的资源也能为他人所接受。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实环境中的信息交流的地域性、时限性和自我性缺陷。

第二,简便性。网络信息的查询和调取方式极其简便,当然,某些信息需要获得授权。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在每个学生宿舍平均有两台电脑,少则一台,衣食住行的所有信息基本能在网络上获取,同时由于校园内网的高速发展,诸如开班选课、图书预定、缴纳电费网费、快餐外卖、跳蚤市场等等,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足不出户地在网上交易完成。这些无疑减少了实体资源的拥堵,提高了办事效率,极大地便捷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使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第三,隐秘性。网络空间里实体存在的是各类信息而非具备人格身份的人,这充分满足了人的自我保护的意识需要,激发了信息的自由交流和流通。当代大学生已经走入了90后,独立和张扬的个性让他们对于自由和权利的诉求更为大胆,但是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有其固有的阶段性,在现阶段,对于9O后的特立独行更多持“非主流”的态度。而网络环境的隐秘性正是创造了无人格身份的环境,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和属于一类好友的论坛中极大地释放真性情的自我,倾诉心声,倾听到了这些最直接的声音,无疑对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预防和解决潜在危机或是蓄积的问题,大有裨益。

第四,平等性。现实环境中,人们处于相对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身份等参差不同,而网络环境由于其虚拟特征而为所有人提供相对均等的选择与被选择的机会,从而也导致参与者对平等意识的普遍认同。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活动的个体必然地形成了与现实环境里不同的文化形态,即某一类主体在面对某种现象时的思维与行动模式。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人类具备克制与发泄两种基本的心理机制。在多数情况下,网络的“发泄”特征更为明显些,人们的信息释放与接受具有无指向性、无规范性、无掩饰性,网民在心理上相应表现为对平等身份的强烈认同、对各类信息的极度开放和对自我意识的率性表达。

三、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保障机制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6]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充分利用网络网状的传播方式,在网络上通过主流媒体和电子公告板系统,并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最大范围的扩大受众群体,积极宣传爱国典型事例,同时对反动言论以正面驳斥,使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保障全民族在面对网络时代的种种诱惑时坚定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同样也是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精神更是必不可少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创新精神,铸就全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当前,网络使人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国家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工具,激励人们的创新意识,例如通过制定严格的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激励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等,时代精神不断地激励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这两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不断创造崭新业绩和世界奇迹的力量源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