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工程裂缝原因分析荣振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住宅建筑工程裂缝原因分析荣振刚

荣振刚

关键词:住宅工程;砌体结构;裂缝;预防;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框架住宅建筑工程数量日益增加,人们对住宅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及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许多住宅建筑使用年限较长,加上工程存在施工质量低、混凝土强度低和设计不合理等情况,住宅建筑难免会出现开裂的现象,从而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如果工程人员不进行有效的加固处理,不仅会影响到住宅建筑功能的发挥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而且也会给住宅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应分析好住宅建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住宅建筑工程的安全。

1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砌体结构的住宅房屋的裂缝一般是单因素典型裂缝,而这种裂缝的形态与产生的原因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大致分为温度的裂缝、承载力不足产生的裂缝、地基沉降差异裂缝及干缩裂缝等几种类型。

1.1温度变化引发的裂缝

外界温度变化使组成房屋建筑的结构构件产生胀缩变形,当这种变形受到其他构件的约束时,就会在构件内部或相互约束的不同材料构件之间产生应力(主要为拉应力和剪应力),当应力超过构件材料的强度极限时,就产生了温度裂缝。

在使用两种不同材料的屋面板与墙体之间,线膨胀系数a差异较大,通常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线膨胀系数a1=(10~14)×10-6/℃,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a2(5~8)×l0-6/℃。当两者以相同的温差升降时,钢筋混凝土构件单位长度的变形比砖砌体单位长度的变形几乎大一倍。由于线胀系数不同,在接触面上将产生相对位移,而这位移受到限制,则产生剪应力。由于屋面受到阳光的直射,通常屋面板的温度总是高于墙体的温度变化,使得这种剪应力更大。当膨胀产生的应力大于砌体的抗拉强度tmax>ftk时墙体就产生斜向温度裂缝。当温度应力超过墙体的抗剪强度tmax>fv时墙体就产生水平温度裂缝。由于应力集中的原因,就在门窗洞口四角产生竖向及斜向裂缝。而楼板的斜裂缝主要由于纵横双向框架梁受热膨胀产生推力作用于端角楼板上,超过混凝土的抗拉能力,产生了斜裂缝。

1.2因承载力不足产生的裂缝

由于砖砌体是脆性材料,其抗拉强度较低,因承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很可能是结构破坏的特征。因此,正确认识这类裂缝的形态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这类裂缝主要产生原因有;柱、窗间墙高厚比较大的中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承载大梁的墙局部受压;轴心受拉或偏心受拉;砖挑檐的竖向剪力:墙柱的大偏心受压;砖平拱的竖向弯矩:砖过梁的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

1.3地基沉降差异裂缝

地基沉降差异是引起砌体结构建筑物裂缝的一个主要的因素。由于地基沉降差异引起的裂缝多为斜裂缝,此类裂缝一般情况下裂而不鼓,往往贯通到基础。尤其对于软土地基和湿陷性黄土地基,当地基处理不当时,很容易在底层墙体产生斜向裂缝和窗下墙竖向裂缝。在房屋纵横墙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下,将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当结构刚度稍差、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会导致墙体开裂。另外,当房屋层数相差较多而没有设置沉降缝时,容易在交接部位产生竖向裂缝,这类裂缝常伴有较大的地基不均匀下沉。

2砌体结构裂缝的预防及处理

2.1预防措施

2.1.1首先要作好地基处理,严格控制地基不均匀沉降,尤其对松软土、填土及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处理,避免地基浸水引起不均匀沉降。

2.1.2严格按规范规定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沉降缝,尽量减小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差,在抗震区适当设置基础梁,合理设置伸缩缝,最大间距不超过50米。

2.1.3外墙转角处构造柱的截面积不应大于240mm×240mm;与楼板同时浇筑的外墙圈梁,其截面积高度应不大于300mm。

2.1.4砌体工程的顶层和底层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梁,高度120mm,纵筋4φ10,箍筋6φ@200;其它层在窗台标高处,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板带的厚度不小于6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纵向配筋不宜少于3φ8。

2.1.5严禁在墙体上交叉埋设和开凿水平槽;竖向槽须在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用机械开凿,且在粉刷前,加贴钢丝网片等抗裂材料。

2.1.6顶层及女儿墙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7.5。粉刷砂浆中宜掺入抗裂纤维或采用预拌混凝土砂浆。

2.1.7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轻质墙体,当墙长大于5m时,应增设间距不大于3m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应增设高度为120mm,与墙体同宽的混凝土腰梁,砌体无约束的端部必须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应采取钢筋混凝土框加强。

2.2出现裂缝后的处理措施

2.2.1嵌缝填补法。将裂缝两侧抹灰凿掉,并清理干净,采用M10聚合水泥砂浆(掺入901胶),用勾缝刀、抹子、刮刀等工具将砂浆填入缝内,然后重新抹灰,经过一段时间后,填严的裂缝还会开裂,但一般要比原来小许多,可用白胶泥填补,最终可以从外观上消除裂缝。此法对微型小裂缝最适宜。

2.2.2在墙体单侧或两侧加钢筋网加固法。先将墙体的抹灰铲去,刷洗干净,用U形钢筋按一定的间距钉入砖缝,以固定钢筋网,再用M10水泥砂浆分层抹平。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对裂缝大于1mm的贯通裂缝的处理。

2.2.3剔缝埋入钢筋法。在裂缝处每隔5皮砖剔开一道砖缝,每边长50cm,深5cm,各埋入1Φ6钢筋,钢筋端部加直钩,钩子深入砖墙裂缝中,用M10水泥砂浆灌缝。

采用此法应注意不要在墙体的两侧剔同一条缝,且必须在加固好一面、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处理另一面,防止因扰动而降低砂浆强度,另应注意浇水养护。

2.2.4钢筋混凝土联结法。在裂缝处,每隔8~10皮砖,抽砖嵌入预制钢筋混凝土块,四周要清扫干净,润水以M10水泥砂浆砌筑,保证四周密实且按原砖墙砌法及裂缝走向而定,混凝土标号C15,内配Φ4钢筋,其他部位以M10水泥砂浆填补密实。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砌体结构出现裂缝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只要设计合理,确保施工质量,选用材料得当,建筑物的墙体裂缝是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的。如果遇到建筑物出现裂缝,首先要查明并分析裂缝和变形产生的原因,评估其对结构的危害程度,确定有效的补强加固措施。

参考文献:

[1]白家猛.房屋建筑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与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22期

[2]赵博.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裂缝原因与控制措施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