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护理技术》教学角度谈如何缓解护患纠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从《护理技术》教学角度谈如何缓解护患纠纷

刘霖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在社会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护患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笔者从中职生的个人及家庭情况、沟通能力情况方面做了相应调查,并对《护理技术》教师教学情况做了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以期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帮助学生重视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为中职护生进入临床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打下重要基础。

【关键词】护患沟通能力;教学;缓解;护患纠纷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整个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和快速转型的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以及个人保健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医疗纠纷也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甚至一些医院出现了暴力伤医的恶性事件,护患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为什么护理技术越来越发达,而护患关系之间的冲突却越来越频繁,医护人员在社会中得到的评价越来越差?如何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这些都是被追问过无数遍的问题,尤其当发生护患矛盾、暴力伤医事件后,这些问题都会成为被重复热议的话题。对此,从政府到社会,从行业到民间,从患者到医者,从专家到民众,都在思考这一问题,寻找化解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然而就护患关系而言,护士是主导因素,改善护患关系必须要医方先行。从源头抓起----重视护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护理职业院校——培养“白衣天使”的摇篮,我们作为“天使”的保育员,是不是应该从我做起,让“天使”的羽翼更丰满,造福于人类健康?笔者从事了多年的中职《护理技术》教学工作,对在校中职护生做了调查研究,尝试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护生毕业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本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增强护患沟通,为改善护患关系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1.《护理技术》教学现状

调查对象为本校三年制在校班级:15中职1班、2班和助产班共计三个班级中职生,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个人、家庭基本情况及影响人际沟通的多角度原因等设计问卷,共计发放问卷138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

1.1学生现状

1.1.1学生家庭情况

99%的学生在18岁及以下,属于青春叛逆期,自我管理能力差。37%的学生家庭关系不和谐或在单亲家庭成长,缺乏父母关爱,不懂得关心别人。75%的学生为农村户口,86%的学生家里都有两姊妹以上,父母忙于生计,疏于管教。

1.1.2缺乏人生规划和职业认同感

仅有20%的学生表示选择护理专业是喜欢护理专业,这个专业适合自己。12%的学生不知道护士是做什么工作的。而当问到中职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时,有26%的学生表示混完这三年再说,并且有55%的学生表示没机会先干着,有机会就改行。

1.1.3沟通能力差

中职生在中学阶段就是班级的“小尾巴”,长期受忽视,缺乏自信心。38%的学生有心事选择闷在心里,不懂得表达情感。21%的学生不愿意和陌生人交往,只有28%的学生觉得人际关系不错,而高达70%的学生有和同学吵过架。当老师错怪的时候,24%的学生选择当面与老师争辩。不懂得沟通技巧,不能够主动了解情况、有效的解决问题,这也是未来进入临床导致护患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

1.1.4对《护理技术》认识不够

只有28%得学生表示很喜欢这门课程,希望有更多动手的机会。66%的学生表示还行,但操作起来脏、累、苦,缺乏学习的动力。

1.2教师现状

1.2.1教师认识偏差,重考试轻沟通

学生要考取护士执业证,才能为就业增加砝码。《护理技术》教师迫于学生就业压力,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用于强调理论重点、操作难点,认为学生只要拿到证会做就行,而忽视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1.2.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欠佳

教师都理论都采用PPT教学方式,操作都是演示法。一些老师PPT质量差,满屏字幕,课件信息量大,重点不突出,教师“照屏宣科”。教师操作计算机,也减少了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操作演示也是以老师为主体,在模型上机械操作,“填鸭式”的完成教学计划。致使学生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1.2.3理论脱离实际,缺乏足够重视

《护理技术》教学的老师,大都是脱离临床的专职老师。以我校为例,中职《护理技术》两个任课教师,都是专职教师。到临床一线顶岗锻炼,但都流于形式。有的教师申请了,也都是走走过场,没有亲自到临床一线学习。虽然说对临床护患关系紧张,也有耳闻,但不能感同身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护患沟通也不太重视。

2对策(方法)

2.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职业态度直接影响护生的职业观。但榜样作用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模仿过程,而是一个外部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护理技术》教学中,教师仪表端庄、大方得体,谈吐自然亲切,具有亲和力,操作规范娴熟,沟通自然有效,认真负责。对待所有学生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学生犯错误时不能以伤害性的语言纠正。如:学生说:“老师,我是6号。”及时予以纠正,“我叫***,学号6号。”教育学生要尊重自己,才会懂得尊重病人,也才能赢得病人的尊重。学生对教师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崇敬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帮助建立正确的人生规划。

2.2平台沟通,了解需要

护患关系是指在医疗护理实践中,护士与病人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助性的人际关系[1]。护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出具有精湛专业技术的人,而且要培养出具备人文关怀能力的人[2]。回到护患关系的本质,就是满足病人的需要。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而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发现病人的需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病人之所需,是人文关怀的最有效表现形式。中职生年龄小,不懂得合理的表达和有效的沟通,护生要先学会和身边的人沟通。教师发现学生有问题时主动询问,充分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为学生排忧解难。同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师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多角度的沟通,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沉迷于网络转化为利用网络学习。如建立微信、QQ群,教师可以把临床护理病人过程中的感人事迹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分享,使学生如亲临其境般感悟护理工作的平凡和伟大。学生也可以在将课堂中、课后、医院见习的各种感想通过照片、图片、文字分享。有些学生不愿意开口,通过这种方式可引导学生实现网络到现实生活无缝连接,逐渐提升沟通能力。

2.3重点学习,融入生活

医学是一个良心的职业,一个护士可以挽救生命,也可以毁掉生命,可以制造幸福也可以加重痛苦。护理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照顾。所以,一个优秀的护士不仅要用精良的技术治病,更要用心去照顾。尤其对于护患沟通的理论部分,在近几年的护士执业证考试中,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要做一个重点的讲解。同时,由于病人和护士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病人很难理解医学上的一些专业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矛盾纠纷,护士在操作前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将操作目的、配合要点和医疗风险全面地向患者讲透。列举相应的临床案例,让教学更加形象深动。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会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运用,也才能以后的工作中自如的运用。

2.4动手操作,感同身受

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将护患沟通体现到每项实践操作中:如在护士接诊过程中,要做到微笑服务、热情接待、耐心倾听、适时沉默,要做到语言真挚、温和亲切、通俗易懂、用语礼貌,耐心介绍病情和检查,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多表达对患者的同情,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动作轻柔等。对于适合真人操作的练习项目采取仿真实训法,以案例形式导入,以小组为单位,成员分别扮演案例中的护士、医生、病人、病人家属的角色,进行真实操作。如:四大生命体征的测量、轮椅运送法等。对于不适合真人操作的项目采用模型进行,但是沟通交流由扮演患者的学生承担。如:鼻饲法、各种灌肠术等。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护理流程、规范的动作要领,而且要能在护理操作的全过程体现对患者的关爱。教师和学生在护理技能实训结束后反思实践中的沟通效果,交流体会,发现、解决问题,促进其专业成长。如,学生在沟通中会这样核对病人:“叔叔,你好!请问你是张三吗?”告诉学生要严格做好“三查八对”,有些病人意识模糊或者昏迷,谨防出现医疗差错甚至事故,应这样核对:“叔叔,请问您叫什么名字?”同时,列举临床上的相关案例导致的严重后果。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沟通能力就会从量变到质变。

2.5完善考核,有效评价

中职生学习习惯差,缺乏好的学习方法,以考促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4~5个人一组进行练习,实行小组长负责制,然后考核。将护患沟通效果融入《护理技术》操作成绩评价体系,使护生重视护患沟通,感到护患沟通技巧考核与专业考试同等重要,刺激学生用心沟通。在评分标准中,将护患沟通的具体措施分解为若干可量化指标,对一些关键点如操作前核对解释,操作中指导患者配合,操作后询问患者的感受和需要、交待注意事项、感谢患者配合等赋予分值,重点考查护生在完成护理操作的过程中的交流技巧。考核结束后根据护生的表现,教师进行点评,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意见,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强调。护生由简单的模仿老师到越来越运用自如,越来越自然亲切,越来越“会”说“会”讲了。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有效的评价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强化了学生的爱伤观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总之,护患沟通技巧的培养应贯穿于护理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依赖人文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将护患沟通技巧融入到《护理技术》的教学活动中,更要将其融入到更多的专业课教学中。把培养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摆到与掌握护理知识及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以病人为中心,多一份同情,多一份关心,多一份沟通,多一份尊重,多一份耐心,把医学和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才能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件:

[1]李晓松.护理学导论.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孙钟,陈红.护理关怀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