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医院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分析

徐菱蔓

徐菱蔓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

目的:通过医院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分析,探讨合理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和2012年的出院病历各1000份,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及其他科室,各200份;实施规范化用药制度前的2011年份为对照组,实施规范化用药制度后的2012年份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青霉素类应用构成比、不当使用、不科学配伍及不规范给药等情况。结果:实施规范化用药制度后,除内科、五官科,其他科室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应用构成比显著下降;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联用情况明显减少;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明显减少(P<005)。结论: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关键在于对症用药、配伍禁忌、皮试试验、配置因素、用药途径及间隔等因素,严格执行规范化用药流程,必能改善抗菌药物应用现状。

【关键词】青霉素;抗菌药物;皮试;配伍禁忌

【中图分类号】R248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14402

青霉素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含青霉烷的分子,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且在细菌的细胞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类抗生素的总称[1]。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对革兰氏阴性球菌、个别革兰氏阴性杆菌也有效,因人类细胞无细胞壁,其对人体细胞几乎无毒性,有效浓度对人体影响也不大[2],故成为了医院临床最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信息中心数据库随机抽取2011年和2012年的出院病历各1000份,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及其他科室,各200份。2011年份(对照组),实施规范化用药制度前,其中男567例,女433例;年龄1~80岁,平均(437±64);住院时间3~96d,平均(245±71)。2012年份(观察组),实施规范化用药制度后,其中男583例,女417例;年龄1~80岁,平均(457±67);住院时间3~90d,平均(253±74)。两组各科室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青霉素应用现状

1211应用分类:常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分类:(1)天然类:包含青霉素G和V,其主要作用菌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及个别革兰阴性杆菌;(2)氨基类:包含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其主要作用菌为革兰氏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3)抗葡萄球菌类:包含双氯西林、甲氧西林等,其主要作用菌为产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4)抗假单胞菌类:包含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等,其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效果较1、2类差,但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好。

1212适应证: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有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等给药途径,适用范围以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感染为主,药物可根据抗菌谱选择性应用,其主要适用于呼吸道感染,如细菌性扁桃体、可用苄青霉素或是联合使用,慢性支气管炎,可用羟氨苄青霉素;骨和关节感染,如儿童期急性骨髓炎,可用邻氯青霉素[3];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可用苄青霉素[4],其他感染,如破伤风、白喉、钩端螺旋体病、气性坏疽等,可用苄青霉素。

122规范化用药制度:

针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制定规范化用药制度,具体如下:(1)对症用药:青霉素属广谱抗生素,对特定细菌具强大抗菌活性,应用以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感染为主,根据抗菌谱选择性用药[5];(2)配伍禁忌:根据青霉素类抗菌药物配伍禁忌,制定专门表格,方便医务人员熟悉、查阅;大致分类,青霉素类不可与酸性药物、碱性药物、胺、醇、同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维生素C等配伍,在感染性休克抢救时,不宜与新福林或阿拉明混合静滴。(3)皮试试验:青霉素皮试液在常温下现配现用,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3h,用05%碘伏溶液消毒注射部位皮肤;皮肤注射针头要求细小锋利,皮试操作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可避开血管。(4)配置因素:环境温度为常温;溶媒选择,青霉素类在临床中,若单纯应用于抗感染治疗,患者又无钠盐摄入的禁忌证,一般选用09%氯化钠溶液为溶媒,若有特殊情况,可改用葡萄糖溶液;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3h,尽量现配现用;严格核对配伍禁忌表,防止不合理联合用药。(5)用药途径、间隔:青霉素类给药途径一般为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特殊情况下可口服,但易被胃酸消化酶破坏;其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为05~1h,一般给药后4h血液浓度便已降至最低值,细菌可在6~8h后重新繁殖[6],故应用时要快速进入体内,保证短时间内可形成高血药浓度,以保证充分发挥杀菌效果,连续使用3~5d,症状减轻后再巩固用药1~2d,若症状无改善,需立即停药。

表1两组间各科室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应用构成比比较(例,%)

123调查及评价方法:

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及入选病区监控人员组成调查小组,组内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后,按照统一调查方法收集各病区病例资料,逐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病史、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等。评价方法:根据青霉素类抗菌谱、用药指征等,统计比较超范围使用、不当使用情况;根据青霉素类配伍禁忌标准,统计比较不科学配伍情况;根据《中国药典》[7],统计比较不规范给药情况,包括溶媒选择、剂量选择、给药次数及间隔等。

13统计学处理:

实施统计,并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科室应用构成比:如表1,实施规范化用药制度后,除内科、五官科,其他科室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应用构成比显著下降(P<005)。

22联合用药:如表2,实施规范化用药制度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联用情况明显减少(P<005)。

表2两组患者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联用情况比较(例,%)

23使用不当:如表3,实施规范化用药制度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包括无指征用药、配伍禁忌、皮试“假阳性”、溶媒选择不当、超剂量、用药不当等,均明显减少(P<005)。

表3两组患者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应用不当情况比较(例,%)

3讨论

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主要有三种机制:(1)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使得青霉素水解灭活,此为最常见机制;(2)细菌内的青霉素作用靶位,即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3)细菌细胞壁对青霉素的渗透性下降。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本组制定并实施了规范化用药制度,将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应用流程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从表1看出,实施规范化用药制度后,我院主要科室的青霉素类应用构成比明显下降(P<005),侧面说明滥用情况有所改善;从表2看出,严格遵循“一般感染仅用单一药物,严重者用二联,尽量不可用三联”的原则,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联用情况明显减少(P<005),二联、三联构成比分别从392%、133%下降到263%、22%;从表3看出,规范化用药制度实施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均明显减少(P<005),说明青霉素类应用安全性显著提高了。

另外,除皮试过敏外,青霉素生产过程中若原料纯度不够,可产生如青霉烯多肽或青霉噻唑多肽等杂质,应用时可引发即发或迟发型的过敏反应。青霉素代谢产物,如与蛋白结合的青霉噻唑酸酯类、苯青霉酰、苯青霉素等,也可引发过敏反应。因此,临床应用青霉素时,务必备好常规急救用品,如氧气、01%盐酸肾上腺素等,首次使用青霉素类需全程监控,用药后需保持警惕,防止不测。

综上所述,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关键在于对症用药、配伍禁忌、皮试试验、配置因素、用药途径及间隔等因素,严格执行规范化用药流程,必能改善抗菌药物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1]薛闻俊,王颖.小议青霉素的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181.

[2]陈新谦等.新编药物学[M]第十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

[3]吕发顺.青霉素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177.

[4]万林峰.浅谈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2):627.

[5]周玥等.青霉素类抗菌药过敏及皮试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8,11(1):9899.

[6]刘艳军等.头孢哌酮致消化道出血[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1):44.

[7]张汉道等.浅谈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1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