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补肾法治疗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用药规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滋阴补肾法治疗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用药规律研究

孙文文郭丽燕巴闯凌燕栾英辉袁鹰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中心医院河北邢台054800)

【摘要】目的:分析滋阴补肾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古代研究中风的文献中,也就是电子版《中华医典》中收集5个中风案例,通过整理文献和统计分析,探讨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找出古代文献中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总结出常用药物、治疗方法和基本病机,以此作为中风的临床诊断参考标准。结果:在药物核心系数中,牛膝、地龙、赤芍和茯苓的药物核心系数较高;在药物归经积分中,心经、肝经、肾经和胃经的用药味数较多,归经积分也比较大。结论:利用收集古典文献和统计分析结合的方式对中医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能够为中医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开辟出全新的临床研究思路。

【关键词】滋阴补肾法;中风;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173-02

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再加上现今的生活环境恶化,人们的工作压力剧增,饮食不规律,所以该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在不断升高[1]。目前西医在治疗中风方面疗效不佳,而中医在改善脑中风恢复期患者预后方面效果较好,因此可以在恢复期使用中医药为中风患者进行治疗。本文通过整理分析《中华医典》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找出治疗中风药方的用药味数、用药频率和用药方剂顺序,再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药方,就可以将其应用于中风的临床治疗。治未病是中医的一大特色,通过分析古典文献,了解中风的基本病机,就可以实现预防中风复发的目的,提高中风的治愈率,这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中华医典》中搜索5篇中风案例,以人次为单位记录中风人数,并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

1.2方法

为了能够全面统计所有数据,录入项目应使用原书中的页码,有药方无药名的可以参照《方剂学》进行补充,在记录药物时可以不按照汤剂和丸剂等剂型进行分类。同种药物来自不同地域、炮制方法不同、名称不同,均记为同种药物。一些罕见的药物因为没有库存,可以记为功效相近的同种药物。因为统计需要,还要再建一个表格录入中风文献提及的药物性味、归经和类别,录入格式应参考我国药典,至于药典中没有的、已经遗用的药物可引用本草类著作段落。

1.3判定标准

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和《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制定出中风诊断标准:肢体不遂、屈伸不利、软瘘无力、舌强语涩、口噤不语、麻木不仁、口眼歪斜、神情呆滞、暴仆、猝倒。只要具备2个以上的主症,或者偏枯几年,即可判断为中风。

1.4统计分析

利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法找出古代文献中的高频药物,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法找出药物组成的药对和聚类方,总结出中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

2.结果

2.1药物核心系数统计结果

5首方剂中使用了11味中药,结果表明牛膝、地龙、赤芍和茯苓的药物核心系数较高,详情见表1。

3.讨论

中风是指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发生缺血缺氧等情况,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者脑软化,临床上一般分为脑栓死、脑梗塞和脑血栓等类型[2]。中风病是医学上的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他们的患病几率更高[3]。目前,临床上大多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这几种方式帮助患者抵抗疾病,但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而传统的中医药对于中风恢复期治疗效果较好。中医临床以辨证论治为主,但是在中风证型方面没有达成共识,分型过多,量化标准又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所以实用性不强,不利于作为临床参考[4]。

脑中风在中医学上属于“中风病”范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或者是饮酒过度,好食肥甘,导致脾胃受到损伤,体内湿热,经脉阻滞,再加上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脏腑功能严重失调,气血逆行,继而演变成中风。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病情会逐渐加重,一般表现为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风火夹痰,所以临床治疗要以镇肝熄风、清热化痰和活血化瘀为主[5]。

中医临床比较注重辨证论治中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变化具有显著效果。近年来,关于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药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也没有统一的诊断与治疗标准,研究的可信度较低,不适合用于临床指导。在治疗方面,很多医学教授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确定治疗方案,因此治疗效果差强人意。在临床评价方面,研究人员也没有得出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药效良好的药物缺乏整理分析,严重阻碍了中医药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的进展。因此,本文从古代文献中找出有关中风的资料,并利用电子版《中华医典》收集中风医案,希望能够通过文献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方式,探究出中医药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推出其中的常用药方、药物和用药频次,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药物核心系数中,牛膝、地龙、赤芍和茯苓的药物核心系数较高。牛膝具有具有补肾益肝、活血化瘀的功效;地龙具有消除氧自由基、增加血流量、提高智力的功效;赤芍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等等,诸药合用以实现平肝熄风、活血化瘀的功效[6]。中医认为,中风在恢复期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关系密切,故而有“心肾相交”“肝肾同源”的说法。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药物归经积分中,心经、肝经、肾经和胃经的用药味数较多,归经积分比较大,其中清热药和补益药的用药次数较高,这也证实了在中风恢复期应从心肝脾肾这几个方面着手治疗。

针对中风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不足,本文通过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找到名家治疗中风的精髓所在,然后总结出临床分型标准,并对各类文献中的常用药物、方剂进行统计,制定出统一的临床治疗评定标准,这对中风病的治疗意义重大,同时也推动了中医药行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智远,刘旺华,曹雯,等.中医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用药规律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01):140-142.

[2]罗诗,王净净.中药复方治疗脑出血与脑梗死恢复期的用药规律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03):61-64.

[3]向飞,汪逵,向春晖,等.脑出血与脑梗死恢复期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3(11):65-66.

[4]裴育莹,任小巧,阎永钇,等.中药复方对脑梗死后情志变化治疗用药规律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6(11):68-70.

[5]汤献文,布艾洁.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37(25):283-284.

[6]赵瑞成,张崇泉,袁华,等.张崇泉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素及其组化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16(08):1955-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