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模式研究

周杰

华润(南京)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对于科研来讲,实验室是科研的重要地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和安全管理可以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并保障实验室安全有序的运行,使实验室能全方位服务于实验室使用者。文章针对传统环境类实验室存在的不足及实验室开放运行存在的安全隐患,结合实验室管理实际经验和一些经典案例,提出了环境类实验室开放运行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过程中安全管理策略和方案,为环境类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和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科学;开放实验室;安全管理

引言

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能够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同时监测质量控制是监测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一个技术系统,主要通过各种质量控制进行环境监测的细节工作,质量保证与控制是进行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保障,这两个过程顺利实施,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1.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概述

借助实际案例分析当前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问题,现以某县级监测站为例,对其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关于进行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早已有明确的定论,即根据环境监测结果,准确把握环境质量的实际状况,再对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而在开展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前,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预先准备过程,重点包括掌握监测人员操作规范、熟悉工作流程、设备保管方式及仪器使用方法等,这些预操作阶段的准备工作将会对环境监测的准确性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为确保使用的环境监测方法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应在全面分析环境监测具体项目指标和所用仪器方法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案,并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先准备,全力保障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传统环境类实验室的弊端

2.1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而传统环境类实验室在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日益突出,只在教学任务安排的实验课程内对学生开放,实验课以外时间仪器设备大多处于半闲置状态。由于环境类实验室大多对仪器精度要求较高,且使用期限较短、仪器购置价格昂贵,实验室长时间闲置对实验室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2.2仪器使用率不平衡,存在大量闲置仪器

教育改革日新月异,高校学生培养方案也跟随教育改革的潮流更新换代,上一代培养方案里被抛弃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用具将会产生大批量的闲置实验仪器。另外,为满足科研项目需求所购买的实验器材,在项目结题后,也会有少部分实验仪器成为闲置仪器。由于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限制,这部分闲置仪器长时间得不到使用,丧失原有价值。而学生实验课程中需要使用的实验仪器重复使用,增加仪器维护成本。

2.3不利于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能力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了创新创业能力已经和高等教育密不可分。实验是为了检验某个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操作。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具有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更需要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质量无法一步到位,每个同学享受的教学资源减少,教师无法施展一些有建设性的教学方案,只是系统化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未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3.环境类开放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做法

3.1强化实验室危险药品的管理

为避免危险药品带来的安全隐患,除了执行一般高校要求的药品管理工作制度,还可以通过下面三点对危险药品进行管制:第一,强化实验室具有易燃性、易爆性、毒性、放射性等危险药品的管理。危险药品从购买、储存、使用及实验后的废料处理过程都要严格把关,由专业教师负责,每个过程都必须有教师参与,入库前填写完整的验收记录,使用时填写完整的使用记录,处理废料时记录好处理过程。第二,危险药品的使用必须采用严格的申请审核制度,包括申请人信息、用途、指导教师及对此药品的描述和注意事项等,申请表必须同时有申请人、指导教师和实验室药品管理教师签名。第三,储存危险药品时,应按照危险药品的化学属性和特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实行分类管理。第四,学生参加需要实验的学科竞赛或创新实验时,必须有指导教师,使用危险药品时必须有指导教师或实验教师现场监督。

3.2实验室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控制。我们利用实验室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时,对过程的控制主要分为现场控制和实验室内控制。首先在现场采样的时候,要保证材料的质量,确保其完整性、代表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监测位置,进行环境监测的采样。在样品采集时要注意方法,特殊样品要对其特殊对待,记录好相关信息,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在采样保存时,样品的保存与管理是一项值得认真对待的工作,在样品的保存运输等各个环节中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样品的质量。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对样品进行分析的时候要确保样品准确性,确认信息无误后再进行实验的分析;最后,实验室内部的监测环境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时对实验室内部要求很高,确保实验室环境适宜、实验设备完整。在实验分析过程中要有严格的要求,提前进行一些空白实验、实验数据分析等工作,保证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实验室监控,配备安全设施

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增加了实验室的流动人数,造成了教学资源缺口。可借助一些科技手段来弥补此缺口。例如,通过在实验室增加摄像头数量,重点监控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较多的地方,以加大实验室监控力度。当有多组学生同时进行开放性实验时,实验教师可在办公室通过监控设备监督多组同时实验的学生。在学生操作不当或疏忽大意时可以通过广播系统立即提醒学生,或迅速到达实验现场及时对实验学生进行指导。考虑到实验学生人数增多,还可增加实验室内的安全设施,增强面对安全事故时学生的处理能力,在发生安全隐患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3.4对数据处理及其审核

环境监测是给环境保护工作打基础,我们利用实验室进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时,对其数据分析要求很高。精准的数据分析,能够科学有效的反应环境管理水平和能力,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善,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环境监测工作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我们在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当中也要认真对待,审核工作提高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完善环境监测审核制度,实现监测数据的管理化,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高效、准确,能够给环境决策和管理工作进行针对性、准确性、系统性服务。

结语

环境类实验室的开放运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挖掘了一批有科研精神的优秀学生,培养了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实干能力的创业人才,开放运行应作为实验室管理的重点研究发展方向。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规划,环境类实验室的开放运行与安全管理具备安全高效可行性。环境类开放实验在建设、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科领域的开放实验室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其专业属性带来的有别于其它开放实验室的特点。发展环境类开放实验室时,应总结各高校的经验,认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完善环境类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为环境领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乐敏,余家瑜,等.高校化学类开放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初探[J].广东化工,2014,41(24):113-114.

[2]陈华絮,杨素娇.开放实验室模式与管理探讨[J].重点实验室建设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