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抗凝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预防性抗凝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吴海洋

沭阳县中医院江苏宿迁223600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抗凝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从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没有给予抗凝治疗;观察组为实施抗凝治疗的患者,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7%;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能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血栓发生率,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恶性肿瘤;预防性抗凝;治疗意义

高凝状态也被称为血栓前状态,主要是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机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或体内抗凝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高凝状态容易引发动静脉血栓的形成,这种状态也贯穿于恶性肿瘤整个过程,对恶性肿瘤治疗、预后会造成较大影响。通过有效的预防性抗凝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对提高肿瘤患者预后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以我院收治的12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预防性抗凝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意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我院从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细胞学或组织学确诊为恶性实体瘤患者,排除存在抗凝治疗禁忌患者。

根据是否给予LMWH抗凝治疗,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为没有给予抗凝治疗的,共有60例,包括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4±12.4)岁;观察组为实施抗凝治疗的患者,共有60例,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6.8±13.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预防抗凝治疗,在患者住院期间,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iu/q12h,一周为一个疗程,使用超过3个疗程。

1.3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方差进行检验;而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表示,通过t值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显效例数为21例,有效例数为34例,无效例数为5例,临床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2、35、13,临床有效率为78.33%。可见,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共2例,发生率为3.33%;而对照组共发生7例血栓,血栓发生率为11.67%。可见,观察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7.5±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6.3)分,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杀手,是临床中难治性疾病的一种。临床中,往往采用手术、药物、化疗、电疗等方式进行肿瘤治疗。根据临床研究,对于无抗凝治疗禁忌的肿瘤患者,应该积极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并贯穿于整个住院治疗期间。

肿瘤细胞能够利用凝血系统中多个环节,促进血管生成、转移与生长,所以凝血系统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在相关的实验中,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但尽管其能够减少肿瘤转移,但华法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效果不足,整体效果不够明显。另外,考虑到对华法林有效剂量的监测难度较大,容易引发脑出血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治疗风险。目前,在临床中更加侧重于肝素及其衍生物在抗凝治疗中的效果。

肝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通过下调组织因子,肝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侵犯,同时提升自然杀伤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的效果。在肝素酶的作用下,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进行抑制。同时,肝素能够通过对P-选择素、L-选择素的抑制,抑制肿瘤细胞与皮内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之间的作用,从而起到抑制肿瘤转移的效果。关于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因素的研究不断深入,仍未形成因素较多,但并无统一的诊断与筛查标准,具有前瞻性的试验提示,低分子肝素与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预防性抗凝治疗在目前临床恶性肿瘤治疗中运用较为广泛,本次研究中,观察组60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临床有效率为91.67%,远远高于无抗凝治疗对照组的78.33%。同时,在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方面,对照组共发生7例,发生率为11.6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33%,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据有关研究标明,采用积极的预防性抗凝治疗,能够提升恶性肿瘤患者预后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87.5±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预防性抗凝治疗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来说,能够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降低血栓发生率,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陆芳霞岳海丽关于预防性抗凝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意义分析[J]健康必读2013(11)194-195.

[2]周红海郭彩林谈谈预防性抗凝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医药卫生2013(07)173-174.

[3]陈卫山刘黄栋黄晓森预防性抗凝在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0(03)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