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素质教育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田福生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人文素养

联系今天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升学”压力。以分数作为分别优、劣,考核学生、教师、学校的标准仍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结果,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本身成为一种机械化生产。失掉了教育本然的价值与意义。因而出现学生厌学、弃学。不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机扭曲,而且家庭社会也为之付出高成本,其后患是长久的。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比如,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中小学教育借助网络技术可以传递丰富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新知识。但是,应该说,在大部分地区和城市还没有条件和财力做到这一点,中小学网络教育的普及还需要阶段性地推进,同时对于网络教育也不应该过高估计它的作用,其实效还有待实践和时间检验。就目前的国力条件来说,推进素质教育还是应该从实现教育的理念?目标?方法?手段上下功夫。笔者认为借鉴孔子的思想,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应该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孔子有弟子七十多人,《论语》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育思想的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这对我们今天探索教育发展,提升教育内涵,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都有帮助。

孔子提倡的人文素养教育包括我们今天的德、智、体、美几个方面。涉及礼乐制度、历史知识、音乐诗歌、体育技能等内容。

关于礼乐教育。周公时期,礼乐教育就是一项基本的制度。《周礼?春官宗伯下》中就讲,学校及相关官员要以“乐德”“乐语”“乐舞”培养学生。其中,“乐德”指礼仪方面的教育,“乐语”指诗词方面的教育;“乐舞”指舞蹈表演方面的训练。这种认识在后来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都得到了继承,孔子曾讲:“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认为学《诗》《书》可以培养人的德性、丰富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言谈举止。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孔子认为音乐艺术教育是陶冶心性,提高修养,美好风俗的重要手段。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认为诗、礼、乐三者都是教育与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

关于历史智慧的教育。孔子很注重三代历史,《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对《诗》《礼》《书》《春秋》《易》都有研究,这些都是儒家教育的传统经典。对于这些历史知识,孔子看重其中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智慧,讲“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下学而上达,形成对历史智慧的感知与思想上的贯通。

孔子认为,作为合乎社会规范的理想人才应该具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知识与技能。其内容涉及伦理道德规范?历史传统,包括处理家庭?人际?政治事务的知识,以及技能与体能的培养。孔子提倡的这些教育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就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强调作为人必须具有“仁”的道德品质,并自觉地实践仁的道德要求。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学习历史、诗歌、艺术、礼仪等知识,培养人高尚的人文素养,对做人、做事有一种自觉、自愿、自律的精神,并主动去实践人之为人的社会道德要求。实践仁者爱人。

可以说,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要培养与造就具有这种高度的人文素养的人才。正是基于这种对教育的崇高理想,孔子的教育方法、手段都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为我们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结合孔子的思想,我们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与大学不同,中小学生大多是在学校和家庭两种环境中生活。在政治思想、历史语文课程中讲授的许多内容都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感知?体会。比如,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增添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礼节礼仪教育、为人处世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把这些大道理的教育转化为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实践方案。提倡在家尊重父母、长辈;在外友爱同学、朋友,尊长爱幼;在社会中讲究礼节礼仪,言谈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与习俗。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的小事中入手去体会、实践、感受课堂中的道理,使大道理化为一种生活的品格与智慧,这样的教育就有了生命力。

其二,将工具目的与志向教育结合。现在家长、教师在回答孩子为什么要上学时,常常给出的解释是“成绩好,才能上好学校,才能有好工作,才能有好生活。”这种解释可以说是关于教育的工具价值、实用价值的一种解释。这种意念的灌输在其现实实用目的上无可厚非,但是,其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孔子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强调在于其对教育之本然意义的重视,可以说,孔子提倡的教育是除了这些教育方法以外,我们认为孔子思想中对学生志向的教育?快乐教育成就君子人格,并对社会道义有所担当的教育。这种追求启示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志向教育,可以通过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现实社会中的优秀人才,以及学术大师等的人生经历与追求的宣讲,唤发学生对自身学习的意义及价值的更高评价,获得一种心理认同,这样的教育才有持续的动力与活力。

其三,将快乐体验与知耻教育结合。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过程。这一点孔子的思想和现代西方的教育理念是相同的。快乐教育包括生动的教育手段、丰富的信息,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以及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甚而相互欣赏的对话与交流,是一种知识、趣味、娱乐与教学的统一。在实践快乐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引入知耻教育,这一点是国外教育比较忽视的地方。孔子的知耻教育启发我们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荣辱观?价值观教育,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评价社会中的一些浮躁现象,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都有帮助。

上面的观点仅是笔者的一点拙见,请各位同仁指教!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教师进修学校04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