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杜金梅苏阳

杜金梅苏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盟医院透析室026000)

【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高血压患者共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整降压药、加强超滤脱水以及改变透析液钙离子等方法,观察透析中血液变化的影响。结果:10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生高血压共25例,占(19.8%),其中17例加强超滤脱水后,透析3h、4h平均动脉压和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得到显著下降(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高血压可能是由于容量超负荷引起的,采用增加超滤、调整透析液钙离子浓度以及降压药可以控制高血压的发生。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4-0196-01

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便是血液透析[1]。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血容量会下降使得血压下降,但同样有部分患者尽管透析清除了水,血压却反而一度升高,这种发生在透析过程中的高血压情况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2]。本次研究对10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06例,且透析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其中男63例,女60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9.1±1.2)岁。所有患者中30例梗阻性肾病、2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痛风性肾损伤、36例其他肾病患者。

诊断标准: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动脉压出现升高>15mmHg则可判定为高血压。为防止单次测量值存在误差,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连续10次透析治疗出现超过7次以上血压变化且符合上述标准。

1.2方法

首先使患者安静休息10min后,在非穿刺侧上肢肘上3cm处,测量患者透析过程中以及透析结束的舒张压、收缩压,同时取10次透析过程的血压数据,计算患者测量平均值。

干预措施:根据患者体征判断容量负荷情况。容量负荷若是过多,则增加透析超滤量,下调干体重;无容量负荷过多患者,根据透析前后血钙变化判定有无血钙水平相关的高血压,视情况降低透析液钙浓度。

1.3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10次透析治疗中血压情况以及临床表现以及收缩压和舒张压。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相关干预措施。(2)记录患者干体重和透析液钙离子变化情况。(3)对患者的用药变化进行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生高血压共25例,占(19.8%),其中17例加强超滤脱水后,透析3h、4h平均动脉压和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得到显著下降(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就是水钠潴留。所以,透析作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清除水和钠,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有些患者水分虽然得到了清除,但血压会进一步升高。患者在透析过程中,MAP若是大于15mmHg或SBP升高超过10mmHg,且出现超滤脱水相关的反常血压升高时,便可定义为高血压。因为对高血压的定义还并没有统一认识,所以确切的发生率与文献报道并不一致[3]。

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加强控制患者水和钠的摄入,保持理想的干体重。因为患者在透析期间水钠摄入不容控制,因此在透析过程中对患者体重判定的不标准导致了患者无法达到理想的干体重。所以应当严格控制水盐摄入,维持体重增长,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以及水肿情况准确评价干体重[4]。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10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生高血压共25例,占(19.8%),其中17例加强超滤脱水后,透析3h、4h平均动脉压和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得到显著下降(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高血压可能是由于容量超负荷引起的,采用增加超滤、调整透析液钙离子浓度以及降压药可以控制高血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静,王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1,06:501-505.

[2]谢兰茜.耳穴贴压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13.148-153

[3]张壹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高血压和低血压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3.148-153

[4]王猛,董勤,崔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高血压控制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05:36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