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注射器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 2

高压注射器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赵雪梅

赵雪梅(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煤炭总医院CT室155100)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1-0230-01

【关键词】高压注射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

随着科学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在CT增强扫描中,注射造影剂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作为先进的造影剂管道系统高压注射器可保证在短时间内将造影剂集中注入病人的血管内高浓度、多部位充盈受控部位,以获得对比度更好的图像,对于判断有无病变、疾病的鉴别诊断,定性、定量诊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我院由原来静脉加压滴注、手推法,到目前高压注射器注射。高压注射器使用方便,它可将所需内容设置并储存在控制台显示屏菜单内,将每秒所需速率及造影剂总量通过控制台命令传送到高压注射泵,通过注射泵直接注射到病人体内。增强效果明显改善,对疾病分析、诊断带来了更多帮助。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5317岁。检查部位:头颈部36例,胸部26例,腹部65例,盆腔及四肢3例。全部用高压器注射造影剂进行CT增强扫描,对病变部位的血管变化,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信息,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高压注射器与多层螺旋CT联合使用

2.1加压滴注、手推法,由于用力大小不一致,注射造影剂速率也就相对不均匀。如单用高压注射器,而无螺旋或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由于扫描速度慢,而得不到满意的上腹部动脉期图像,只能得到静脉期图像。从而对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

2.2现在高压注射器与多层螺旋CT联合使用,增强效果令人满意。因为高压注射器能根据不同需求,任意调节速率,只要根据各器官血流动力学规律对不同疾病设定程序、速率、剂量,对同一器官、同一类疾病给同量造影剂、注射速率、扫描时间,并能自动控制。特别以肝脏为主的上腹部CT增强可行双期扫描。

2.2.1选用上肢静脉注射,以每秒2.5毫升速率,总量90毫升,注射开始后28秒扫描;扫描时间为12至14秒,得来的图像为动脉期;门静脉期为动脉期结束后25至30秒扫描;延迟期在门静脉期后3或5分钟开始扫描。约占总数的1/3病人由于双期病灶诊断还不够明确而需作延迟扫描,个别病人延迟到10分钟后开始扫描。如速率为每秒钟3毫升,总量90毫升,注射造影剂开始23至25秒扫描,扫描时间为12至14秒,得来的图像为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动脉期结束后25秒扫描。

2.2.2心脏冠脉增强扫描以每秒钟4毫升的速率,总量150毫升,先注射15毫升,用智能血管跟踪技术,测各项主动脉最高造影浓度时间为最佳扫描时间。肺、纵隔CT增强扫描比上腹部早2至4秒开始扫描。

2.2.3盆腔以每秒钟2.5毫升速率,总量90毫升,注射造影剂后40秒开始扫描,80秒开始延迟扫描。盆腔根据每个病人情况不同所需,有些病人因血流较慢,造影剂到达膀胱时间较晚,需延迟10至15分钟以上。

2.2.4另需说明的是,如选用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一般扫描时间比上肢静脉晚3至5秒钟。

3高压注射器优点很多,也有不足之处。

3.1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由于时间短、剂量大、速度快,易引起一些病人的不良反应。

使用高压注射器操作简单,效果好,能使造影剂注射与主机曝光或图像采集之间精密配合,传统的手推注射、加压注射或一般电动注射方法,不能准确地控制造影剂的注射速度、注药量不均匀,却需较大的人力推注,而且是在注药后才能扫描,此时造影剂已进入静脉,其不能显示某些动脉的特征性改变,强化效果不佳,而高压注射器具有更完善的性能,可进行双期多期扫描,能够更清晰、更多地显示病变特点,为病变的早期发现、定性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而且可以使操作者从手工推药中得到解放。也相应对病人构成一些危险因素。为了尽量确保病人安全,在注射造影剂前,要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史及与造影相关的解释工作,并做好心理护理。让病人消除恐惧感。对高危患者,应用微调试,无不适方可大剂量、快速注入,注射中密切观察病情。

3.2由于高压注射器推药时速率快,对血管冲击力强,以造成造影剂渗漏现象,特别是年老、体弱、化疗病人,血管较脆硬更易发生渗漏现象,应特别小心谨慎。一旦出现造影剂渗漏应立即按控制键停止注射。因高压注射器有一种惯性,虽然停止控制键,但药水仍在缓缓流入,应迅速将针头拔出或夹住延长管。如渗漏范围较小,只需较长时间按压即可,渗漏范围较大可行湿毛巾热敷,也可用50%硫酸镁湿敷,穿刺部位应用创口贴封好,湿敷时应尽量避开穿刺点,以防感染。

4高压注射器使用与保养

4.1高压注射器开始需先开主机开关,再按控制台开关,待控制台荧屏恢复原始状态,方可按压注射泵上任意键,否则易死机。

4.2关机前先取下用过的针筒,保护好内轴,防止污染。先关控制台开关,再关主机。

4.3使用时,如将造影荆滴到注射泵上,需立即擦净。发现针筒下盘渗造影剂或无法使用,可将针筒下盘打开用热水将造影剂擦干净,用消毒液擦洗内轴,即可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胡军武.医学数字成像技术.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5-161.

[2]江浩,凌华威,马小敏.腹部损伤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16(4):236-237.

[3]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24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