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

郭军

郭军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

【摘要】目的:总结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0月来我院接受骨科创伤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均并发下肢静脉血栓,随后,对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对观察组(50例)采取超声消融介入治疗。结果:临床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χ2=8.27);平均溶栓时间:观察组的平均溶栓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t=12.45)。结论:超声消融对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奇佳,既可减少溶栓时间,又可加速患者健康恢复。

【关键词】骨科创伤手术;下肢静脉血栓;超声消融;临床措施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7-0089-02

下肢静脉血栓常见于骨科创伤手术后,是术后并发症中最为危重的一种,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其致死机制为栓子脱落引起急性肺栓塞,继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目前,临床上针对下肢静脉血栓主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下文中,我们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0月来我院接受骨科创伤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0月来我院接受骨科创伤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均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其中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在44~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3±12.4)岁。观察组患者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在43~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2±13.1)岁。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先进行下肢静脉血栓诊断:(1)骨科创伤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一侧下肢活动受限,随之安排患者卧床休息,但并未见好转迹象,另外,经观察发现,患者的下肢有明显的肿胀症状,且伴有疼痛感。测量患肢大腿与小腿可知,其周径差>1cm;经体格检查可知,产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部位,伴严重压痛。(2)Homans征呈阳性反应:指导患者行患侧足向背侧急剧弯曲,可见小腿深部肌肉具有严重疼痛感。(3)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通过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患侧血管壁、血管腔、管周结构,并将观察结果,采用二维图像表现。另外,通过多普勒彩色超声,可见骨折部位血流情况,从而判定该患者是否表现为下肢静脉血栓,甚至血栓的产生位置以及血栓大小,亦能通过多普勒彩色超声获知[2]。

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前,抬高患肢,包扎伤口,功能恢复锻炼,促进肌肉自主收缩。最后参照优蛋白球溶解时间,对每位患者行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尿激酶8U/次。观察组患者采取超声消融治疗:常规药物及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另采取超声消融、经骼静脉取栓子以及骼静脉支架置入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将疗效评价标准设置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为显效+有效,按“%”表示。显效:治疗5d后,经观察可知,肿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局部温度降低,疼痛感有所缓解。有效:治疗10d后,经观察可知,肿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局部温度降低,疼痛感有所缓解。无效:治疗10d后,经观察可知,肿胀等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剧,疼痛感未见减轻迹象。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计数资料使用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平均值±标准差),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则组间差异显著,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当P<0.01时,则组间差异极显著,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2.结果

临床疗效:观察组50例患者中,显效3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50例患者中,显效21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χ2=8.27)。

平均溶栓时间:观察组的平均溶栓时间为(4.4±1.4)d;对照组的平均溶栓时间为(8.7±2.0)d;观察组的平均溶栓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t=12.45)。

3.讨论

患者行骨科创伤术后,由于血液粘稠度增高,并且呈现高凝状态,加之创伤后,制动血流缓慢,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极易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后,将直接造成患肢血液供应受阻,患肢出现肿胀,且皮肤色素沉着。下肢静脉血栓的产生关系到凝血系统的异常激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症状:(1)血管内皮受损;(2)血液瘀滞;(3)血液高凝。其中血液高凝是由于骨科创伤产生后,血小板含量增多,血流减缓所致。该类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卧床时间较长,导致下肢肌肉收缩能降低,继而阻碍静脉回流。若骨科创伤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未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则一半的患者将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另外,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中,少部分患者将出现肺栓塞症状,最终导致死亡。因而,临床上,通常会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即早期患肢锻炼,恢复肌肉收缩功能,继而加速患肢静脉回流通畅,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另外,若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应立即行溶栓处理,方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3]。

但常规干预措施,无法显著提升治疗有效率。而超声消融的溶栓效果十分理想,且溶栓时间较短。在超声消融中,确认栓塞部位后,将导管及导丝置入其中,达到溶栓目的。通过比较可知,经超声消融、经骼静脉取栓子以及骼静脉支架置入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平均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超声消融对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奇佳,既可减少溶栓时间,又可加速患者健康恢复。

【参考文献】

[1]刘达.关于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的临床治疗观察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30):935-936.

[2]祝震亚,童蕾.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对骨折卧床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2(09):946-947.

[3]宋爱华.间歇气压疗法干预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外医疗,2015,03(13):82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