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性到非线性——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科学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4

从线性到非线性——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科学方法

王真

王真WangZhen

(宝鸡文理学院,宝鸡721007)

(Baoj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Baoji721007,China)

摘要:20世纪以来,人们按照线性的思维认识,建立起了线性的社会进步观和文明发展观,使人与自然关系陷入危机。人与自然是非线性关系。为了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需要从线性的思维方法走向非线性的思维方法。

Abstract:Sincethe20thcentury,peoplebuildupsocialimprovementandcivilizeddevelopmentunderlinearitythinking.Itleads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intocrisis.Itisthoughtthattherelationbetweenhumanandnatureisnonlinear.Inordertoconstructharmoniousrelationsbetweenhumanandnature,weneedchangeourthoughtfromlinearitytononlinearity.

关键词:线性;非线性;人与自然

Keywords:linearity;nonlinearity;humanandnature

中图分类号:N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7-0174-03

0引言

20世纪以来,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按照线性的思维认识,建立起了线性的社会进步观和文明发展观,认为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在于物质财富的增长,人可以凭借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来实现无限的“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目的。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全球生产力空前提高,社会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人类社会迅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然而,这些都是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为代价的。人类不顾自然规律的要求,对自然资源疯狂的掠夺,极大的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尖锐。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类要缓解生态危机、摆脱生存危机,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改变传统的线性思维方法,并以一种科学的方法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卡普拉所说:“生态平衡要求我们对人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的认识,来一个深刻的变化。简言之,它要求一种新的哲学和宗教基础”。[1]

1线性的思维方法对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消极影响

线性和非线性,原本是一对数学名词。所谓线性是指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在直角坐标上是一条直线。而非线性则是指变量与变量之间没有正比例那样的直线关系。线性思维是一种把思维对象作为线性系统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它把复杂事物加以简化,略去其中的一些次要因素,或者把复杂系统还原分解为低级的简单系统,在局部上求得问题的解决,即把非线性问题化为线性问题来处理。

线性思维属于简单性科学的思维方式,由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简捷性和经济性,长时间以来,线性思维在科学发展上处于支配地位。线性思维方法客观存在于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深层次的哲学基础。从本体论方面来看,存在这样一个假设前提:现实世界本质上是线性的,非线性不过是对线性的偏离和干扰。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看,也存在一个假设的前提:非线性一般可以简化为线性来认识和处理。线性思维方法具有直线性、单向性、因果性等特点,人们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势必会歪曲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导致对事物错误的认识和采取不正确的处理方法。

1.1线性的思维方法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单向性是线性思维方法的典型特征。线性的思维方法用一种单向式和不可逆性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事物及其关系。线性的思维方法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线性、单向式的关系,只存在自然对人需求的满足,不存在人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和目的,万物依人而存在,只有满足人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及意义。在这种错误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人们把自然单纯地看作义务主体,把自身看作权利主体,盲目的掠夺和控制自然,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这个系统整体,忽视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这种严重的掠夺和破坏打破了自然原有的平衡,最终造成了自然界对人类严厉的“惩罚”:森林面积逐渐减小,沙漠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水污染程度日益严重,人居环境不断恶化等。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相继发生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等著名的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大公害”事件,这些事实无不说明单一的从自然索取,而看不到自然对人类作用和影响,最终人类只能自食恶果。

1.2线性的思维方法导致了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片面性

线性的思维方法依照局部信息来推断整体情况,在认识过程中忽略和去掉了对象中的许多相关因素。在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认识上,线性思维方法使人们相信,社会的发展就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人类只需凭借科学技术的利剑就可以达到征服和控制自然的目的,通过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增加就必然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线性的思维方法认为,实现人类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就是实现了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发展,把发展的其他要素从人类社会系统中孤立出来,片面注重社会某一要素的发展,追求发展的单一性、至上性和无限性,认为发展就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社会只要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各方面的关系都会实现和谐。在线性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西方迅速走上了工业发展的道路,产生了工业文明,但是它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繁荣,反而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线性思维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在线性思维方法的影响下,我们忽视了客观事物之间本身所固有的复杂联系,忽视了系统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将人类与自然“主客二分”对立起来,将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单纯掠夺自然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生产活动中,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种背景下,变革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超过以往一切时代。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调整主体的实践行为,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需要非线性思维的指导。

2建构良性的非线性思维方法

非线性科学研究表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自然界存在大量相互作用都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是物理世界和自然界存在的本质,世界本质上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是系统复杂性的根源,是系统结构有序化的根本。我们今天在考察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时,必须赋予非线性的思想观念。[2]只有人与自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良性的,才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反馈调节的控制系统。根据反馈调节原理,正反馈可以扩大目标差,负反馈可以缩小目标差。“保持生态平衡”是一种负反馈,而强化人与自然良性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则是一种正反馈,所以,我们要建立人与自然之间良性的非线性关系。

2.1协调好“人—自然—社会”复杂巨系统中各层次结构之间的关系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内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相互内在地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要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看作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不能让人类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在自然系统方面,保持生物多样性,稳定和完善生态系统,节约利用非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等,保证整个外界环境系统的健康运行,使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畅通无阻。在社会系统方面,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贫困,扩大社会公平,扩大公众民主参与能力等,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强调局部服从整体利益,区域服从人类发展。在个人方面,增强人们的自由和身心健康,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和完善品德等,培养人们的生态人格。

2.2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表现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各要素之间非线性作用所导致的系统状态失衡,是系统无序度的增加。科学技术应该在人—自然—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中起着促进系统结构优化和推动系统良性演化的作用,这就需要放大系统局部有序性,实现整个系统的高度有序化,建立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观。这种全新的科学技术观以生态科学为中心,建立或准备建立一系列新的科学群,另一方面从整体上推进了现代技术体系的历史性转变,即确立以生态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主导技术,逐步取代以理化技术为核心的主导技术,最终建立人、自然和社会高度协调的新技术体系。科学技术从此不再单纯地是“为技术而技术”式的发展,也不单纯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武器和手段,而是以“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为宗旨,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2.3增强社会决策的科学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在于应该把“人—自然—社会”这个系统的演化看成是一个有控自组织的过程。社会的决策是自然系统的一个外部参量,对自然系统发挥外在的调控作用,而调控作用的发挥程度又依赖于决策的科学性。构成决策科学性的三个要素是:可容性、选择性和通畅性。可容性是指社会决策所提供的东西能够促进自然系统的发育成长,而不是相反;选择性是强调自然系统要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在条件——社会决策,而不是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通畅性指出了自然系统与社会决策之间的熵流通道不可阻塞性,否则,系统就会因窒息而瓦解。[3]

2.4处理好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关系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竞争和协同是实现系统自组织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竞争与协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形成有利于系统自组织演化发展的结构。人类可以建立高效的竞争和协同机制,使得人类自身在环境系统给予有限负熵流的条件下实现人类系统的自组织进化,使得人类系统向环境输出的正熵减少,从而在内因作用下实现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双进化及其科学自组织演化发展。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处理好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关系:第一,经济再生产要以自然再生产为前提,经济发展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的发展要以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为基础。第二,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协调进行,使社会再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在环境中获取的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生长量,排入的工业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容量。

3非线性的思维方法对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意义

非线性思维关注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层次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克服了技术化、工具化、机械化的现代思维危机,重新建立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的价值观。非线性思维突破主体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认识到事物之间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现实特点,对主体实践起到警示作用,有利于人类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如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等,都与非线性思维有关。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关系演化的非线性思维方法,对于正确理解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有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非线性的方法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根本在于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他说:“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4]因此,协调好“人—自然—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中各层次结构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非线性的方法认为在人与自然构成的系统整体中,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的非线性关系,只有建构人与自然之间良性的非线性关系,才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需要协调社会各层次结构之间的关系,建构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运行机制,增强社会决策的科学性,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培养人们的生态人格等。

3.2有助于正确理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严重危机这一事实出发,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与全球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要点:第一,自然本质上是一种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承认有一个客观先于人的自然界的存在,自然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人类社会起着制约和规定性的作用。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人必然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二,人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它们互为对象,通过对方来确证和表现自己,同时它们又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人类不能否认自然的内在规律。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人的社会存在属性与积极顺应自然才能实现。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日益统一。帕森斯指出:“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改变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本质。对人而言,自然是产生了人又为人所产生的有限的材料和环境力量。”[5]第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协调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在协调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与统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才能彻底解决生态问题。奥康纳指出:“一般来说,生态学社会主义是指一种在生态上合理而敏感的社会,这种社会以对生产手段和对象、信息等等的民主控制为基础,并以高度的社会经济平等、和睦以及社会公正为特征,在这个社会中,土地和劳动力被非商品化了,而且交换价值是从属于使用价值的。”[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全球性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思索。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说基本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抓住了生态危机产生的基本矛盾,对人与自然关系某些方面的认识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生态危机看做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试图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做法,属于典型的线性思维方法。把复杂的社会矛盾加以简单化,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其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应该在经济上推行一种“无增长”的经济方式,以削减工业生产量来建立一种“稳态”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是通过实行经济的“无增长”和削减工业生产以及遏制消费的增长方式,去实现“人与自然完全和谐”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种从生态问题出发构建其理论基础,把生态因素夸大为人类社会一切的决定性因素是具有片面性的。显然,这种理论偏重于生态中心论,片面强调自然对人类产生的作用,忽视了人类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非线性方法相违背。非线性方法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要看到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既要强调自然对于人具有的先在性、客观性,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又要看到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通过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与自然发生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应该依靠人特有的主观创造性去调整自身对自然环境的态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促进人类持续生存和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毕竟,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通过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来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式来实现的。我们既不能破坏生态去谋取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阻止经济发展去片面保护生态,要建立人与自然之间良性的非线性关系,使人与自然在和谐的状态中共同发展。

人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物种,由人构成的社会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结构性,社会各因素间呈现种类多样的非线性的交互作用,这也从客观上要求人类去了解非线性科学,自觉训练非线性思维。实践主体必须克服线性思维的不足,运用非线性思维展望未来,合理调整改变世界的行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美]卡普拉.转折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09.

[2][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23.

[3]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163-16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122.

[5]HowardL.Parsons.MarxandEngelsonEcology,GreenwoodPress,1977,PXI.

[6]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39-440.

金项目:本文为宝鸡文理学院2007年院级重点科研项目(ZK0737)。

作者简介:王真(1981-),女,陕西宝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历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