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结合是最适合甘南州的生态农业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3

农牧结合是最适合甘南州的生态农业模式

包广清

作者:甘南州农业技术推广站包广清

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但如何尽可能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降低资源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人类在各个经济领域都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甘南州有着数量较大的农、牧业人口,但农牧区愈加严重的环境问题至今仍被轻视,环保投资和环保政策的重点仍然不在农牧业。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在决策层面,注重农牧业生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将农牧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要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潜力,开发农牧业主导产业的同时,通过农牧业的多样结合,实现生物种群多样化、农牧业产业多样化,实现绿色植被最大化,水土资源利用高效、合理,获得废弃物最少化及物质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所以,从长远来看,农牧结合是最为适合甘南州的生态农业模式。

关键词: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模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但如何尽可能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降低资源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人类在各个经济领域都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甘南州有着数量较大的农、牧业人口,但农牧区愈加严重的环境问题至今仍被轻视,环保投资和环保政策的重点仍然不在农牧业。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在决策层面,注重农牧业生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将农牧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要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潜力,开发农牧业主导产业的同时,通过农牧业的多样结合,实现生物种群多样化、农牧业产业多样化,实现绿色植被最大化,水土资源利用高效、合理,获得废弃物最少化及物质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所以,结合甘南州的生态、生产条件来看,农牧结合是最为适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一、生态农业的定义

生态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与实践,最重要的就是生态农业。用简单的一句话说“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

我国的生态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90年代后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二、甘南州农业生态化条件的优劣

甘南州农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耕地肥力下降,草场过牧退化;而耕地肥力下降的原因又主要是因秸杆、厩肥多被用于生活能源而未能及时还田,草场特别是冬春草场过牧退化的原因则是饲草饲料严重不足。尤其是广大农区农作物秸秆绝大部分被用作燃料,致使牲畜饲料缺乏、作物秸秆不能还田,加之农村生活能源极为匮乏,不仅大量畜粪也被用作燃料,甚至还将河谷地区灌丛及草皮砍伐铲挖用作燃料,以致燃料、饲料、肥料日益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农业的高速增长是靠拼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的,同样,甘南州并不发达的农、牧业也正在付出高昂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代价,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因而加快推进农牧业有机结合、平衡发展,实现农牧结合型的生态大农业,是促进甘南州农牧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民族生存与发展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甘南州实现生态农业的不利条件,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中种植业比重过大,产品结构单一而且品种老化,缺乏品牌农产品,最终导致市场范围狭小;二是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落后,消费水平整体较低,发展农业产业化、构建与培育龙头企业或发展品牌农产品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三是产业比例协调性差,农牧分化现象严重,难以实现有效的农牧结合。

但甘南州发展生态农业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一,农、牧业生产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在生产条件差、物质投入不够,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农、牧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增加物质、科技投入所获得的报酬就会很高;其二,化肥,农药,草类生长素等现代物质生产要素投入强度低,即便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也不会像我国传统粮食生产区及集约化牧区那样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生产危害人体健康的富含残留农药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农、牧产品的可能性,为生产无公害、绿色农、牧产品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其三,我国国内开发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牧产品及高技术生物产品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可供借鉴,加上我国东中部地区市场经过多年的建设发育已经相当成熟,所有这些均可为甘南州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锲机。而且,近年来,人们对生态食品需求正在增长,所以,实现农牧结合型的生态农业,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甘南州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唯一途径。

三、需要加大政策层面对生态农业的支持

政府要对农牧业高度重视,通过制定地方法规、税收政策、资金补贴、加大农牧业科研力度、实施免费的培训等手段为农牧民提供支持,来提高农牧业自身的“造血能力”,给予农牧民长期而稳定的优惠政策。制定完善的生态农业保护规定,在法律保障的同时,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生态农牧业的发展,对生态、循环的生产方式都给与不同程度的补贴,对实施生态种养业的草场、农作物和畜牧场都给予相当数量的补贴。鼓励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防治等技术来改良土壤和控制病虫草害。

四、农牧结合是最为适合甘南州的生态农业模式

无论是能源、饲料、厩肥、畜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是农畜产品交换之间的经济联系,其各要素间作用联系的关键在于各要素间的物质联系,而各要素间物质联系的核心实质就是饲料的生产来源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饲料生产来源结构的模式选择问题,则是农牧结合的核心问题。根据甘南州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可供选择的农牧结合生产模式主要有:

1、核心农区该地区农牧结合生产模式以秸秆和饲料粮为主要饲料来源,牲畜以肉乳用牛、肉用猪、家禽为主要特征,主要适宜于临潭、卓尼一带主要农区。这里虽然土壤条件较好,降水相对较多,洮河河谷地带有一定的灌溉便利条件,但因海拔高、活动积温期短,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种植青稞、小麦、豆类、薯类等作物。其实现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大农业的主要特点是:重点发展肉用羊、肉用牛或乳用牛、肉用猪及家禽,充分利用粮食作物秸秆、饲料粮发展养牛业、养猪业及家禽饲养业,从而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并举”的农牧结合发展格局,这也是高原核心农区较为普遍的农牧结合生产模式。

2、农区边缘地带这一地区农牧结合生产模式以复种或粮草轮作豆科绿肥牧草及各种粮食加工副产品为主要饲料来源,牲畜以羊、各种大牲畜及猪为特征,主要适宜于甘南州高寒干旱、灌溉条件相对较差、地广人稀的高原农区边缘地带或半农半牧区。种植业多以小麦、青稞或各种杂粮作物为主,并结合草田复种轮作,以扩大饲料来源,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是以饲料消耗较多的猪、羊及各种大牲畜等为主。

3、核心牧区该地区农牧结合生产模式主要是实施或推行定居、半定居的牧区生产方式,以利用天然牧草为主、冷季补饲人工草料为辅,牲畜以牛羊及大牲畜为主,并通过采取灌溉、补播、围栏、翻耕及施肥等技术措施,将严重退化、沙化甚至碱化的冷季草场,改建为人工、半人工草场,或将轮歇地、部分荒地退耕还牧种植人工草料,实行暖季驱赶放牧与冷季半舍饲或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从而使夏季草场与冷季补饲人工草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根本解决冷季饲草严重不足的矛盾。

4、牧区边缘地带该地区农牧结合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季节性天然草场为主要饲料来源、辅以异地育肥,牲畜以牛羊为主,利用靠近农区或半农半牧区的区位优势,依据“暖季多养畜、冷季精养畜”的草原牧草生态原理,在充分利用夏季牧场育肥牲畜并及时出栏的同时,将部分幼畜或淘汰畜转移至农区、半农半牧区育肥出栏。这种利用农牧区资源时空差异所形成的“牧区繁育、农区育肥、上市销售”的农牧结合生产模式,不仅增加了市镇肉食供应,而且还减轻了牧区冷季草场压力,更有效地促进了牧区畜群结构及相邻农区或半农半牧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五、实现农牧结合型生态大农业的具体对策措施

甘南州农业产出水平及食物安全保障程度低,未来农业生产可持续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建设的核心实质,就是构建能够保证社会食物安全的生态农业,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甘南州农业生产潜力的挖掘,关键就在于解决处理好人口发展与耕地草场之间的矛盾,以及农业发展与环境承受力之间的矛盾。具体要解决处理好人地矛盾、草畜矛盾,除注重挖掘农牧区现有生产潜力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牧业的有机结合,以期加快推进甘南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首先,要积极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产高产田、改造中低产田,改革种植制度,推行粮—饲、粮—油、粮—豆轮作等制度,促使种植业作物结构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尽快解决农区畜牧业的饲料来源问题。

其次,农区畜牧业应以饲料生产为突破口,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种植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场和增加秸秆利用率,使畜牧业发展重心由牧区逐步向农区及半农半牧区转移。

第三、应重视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态服务管理加工体系及农村生态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以强化农牧结合的可持续生产体系,从而逐步建立甘南州持续稳定协调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总之,所谓农牧结合型生态大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发展模式,就是合理、可持续发展地利用甘南州农业资源,促使种植业和畜牧业科学合理地有机结合,以促进甘南州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确保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振兴与繁荣。对于生态环境破坏压力主要来自于农牧业、民族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农牧业的我州来说,只有选择环境适宜的农牧结合型生态大农业的可持续生产模式,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才有可能加速推进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现代生态学》,科学出版社,戈峰等编,2005年9月版。

《农业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王宏燕,曹志平主编,2008年9月版。

《中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模式与前景》,梁业森等主编,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经济前沿》,2006年11期。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迎接加入WTO的挑战》,《生态农业研究》,2000年第4期。

《论中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持体系建设》,《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6期。

《论我国农牧结合的基本战略》,胡耀高等,《农业现代化研究》,1992年第4期。

《持续农业目标和保证体系》,靳乐山等,《生态农业》,1997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