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点滴体会夏冬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点滴体会夏冬明

夏冬明

夏冬明(湖南省汉寿县太子庙镇中学湖南汉寿415905)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82-01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也是改变原来“老师教,学生学”单一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培养了学生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事物有好奇心,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让学生有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这也是实践活动学习的前提。

在上七年级下册的《文学风采》综合实践课前,我先让学生看了一节课录像,了解我国古往今来的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看到他们意犹未尽的样子,我不失时机的问到,如果我们也搞一次这样的活动,如何定主旨想办法,比录像课上得更好,同学兴趣大发,都纷纷出点子,想主意,确定活动的主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都能学习到语文”,并根据主旨多了“成语荟萃”、“校园流行语”、“广告设计”、“日常礼貌用语”等几大版块;根据本组的情况,自荐组长,以自由组合的形式达到全员主动参与,这样将所有的学生都引入到综合学习中来,他们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纷纷进行自我合理分工,搜集资料,再汇总整理,在此期间充分体现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今后的综合实践课开了一个好头。

二、提高了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动手,动脑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资料的灌输基本上均依靠教师的课堂口头阐述。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资源,枯燥无味,缺少吸引力,学生漠不关心或根本不听,而语文实践活动课就将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交给学生主动动手去完成。不仅仅是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开发和实施综合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信息资源,锻炼学生发现事物,分析事物的实践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如何将搜集来的信息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又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上册,“调查社会用字情况”语文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到城市、乡村、互联网上查取了很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但不知如何更好地向大学展示,同学们陷入了困惑。我就巧妙的引导提问:“我知道同学们最爱看综艺频道的节目,想一想为什么爱看?它会不会给你什么启发呢?”同学们一听,顿时沸腾起来,都争先为自己小组的资料编方案、定计划。在汇报课上,我看到了同学们根据资料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相声、演讲、美术展、手抄报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学生都以最恰当、最新颖的手段展示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它能让学生从平白的文字表达转化为活跃生动的艺术表达。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达到互相交流、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

三、让多学科的交叉达到知识结构的优化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他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将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知识和能力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使各学科相互融洽、渗透,培养综合性学科人才”。

比如在八年级《环保小课题研究》中讲到“退耕还林”、“农药化肥对生态的影响”、“生活垃圾的处理”、“家庭装修”等知识,这都与自然学科的知识相联系;在七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桥》中,除了要介绍自己收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桥后,还有一个环节是自己动手设计桥,要让设计的桥具有坚固、合理、实用性,就要运用到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八年级下册《戏曲大舞台》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要让学生领悟到戏曲的博大精深,仅记忆各戏曲的特点的文字知识是不够的、浅显的,就要通过不同各类典型戏曲的欣赏,才能真正达到深刻的了解戏曲的目的,才能感到中华戏曲的辉煌灿烂,这就要讲到艺术方面的知识…总之,语文在学习内容上,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而是关注涉及到科学、人文、社会、历史、艺术、道德等各个领域,达到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

四、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即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一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运用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学会评价

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课堂评价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教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我训练学生学会评价,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例如:“我听他读课文,就像看见课文中的景物了。”“他说得真流利,真有趣,我都被吸引住了。”“我要向他学习,也要写出像字帖上的字来。”“教师,我觉得自己今天写的字比上次漂亮多了,你可以奖励我吗?”等等。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还能做些评价,这不正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吗,这也是未来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

总而言之,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中,我们要把握它所体现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应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友善的监督者、一个知心的引导者、一个热情的旁观者、一个积极的称赞者,在综合性实践活动学习中与学生一同分享成功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