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村牧区价值取向及其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3

内蒙古农村牧区价值取向及其路径探究

刘春艳张秀文

刘春艳张秀文

(集宁师范学院政史系,内蒙古自治区集宁012000)

摘要: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紧跟党中央的步伐,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的精神,扎实做好本区“三农”、“三牧”工作。内蒙古农村牧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做好本区“三农”、“三牧”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精神保障。本文从内蒙古农村牧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切入,描述当前内蒙古农村牧区价值取向,分析其存在价值取向偏差,并试图找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蒙古农村牧区生根发芽壮大的有效路径,从理论上为内蒙古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关键词:农村牧区;价值取向;路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2

目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了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断不仅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主要价值追求,也为全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凝聚了人心、人气和人力。

一、研究内蒙古农村牧区价值取向的意义

1.是发展繁荣农村牧区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就将文化建设定位于四位一体建设之中。顺应当今时代要求、人民的呼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三农”问题其中强调:“繁荣农村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定调为将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方面反映了党中央对于文化建设的决心和毅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化越来越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农牧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对薄弱,这种反差使得内蒙古农村牧区的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核,只有抓住了这一内核,才能更准确得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方针、方法等。同理,内蒙古农牧民价值取向的偏差会从根本上阻碍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因此,及时掌握内蒙古农牧民价值取向,根据实际情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给予正确引导,对本区文化建设有重大而又深远意义。

2.是提高农牧民素质、实现农牧民文化权益的需求。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民主体现在方方面面。农牧民除了有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其文化权益同样重要。党的十八大中指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更好”二字突出了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而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没有广大农民素质的提高就谈不上全社会人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广大农民文化权益的实现就没有全社会人民文化权益的实现。因此,提高广大农民素质,使其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还存在诸多不文明的文化行为、文化现象。这些行为、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其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偏差对本区农牧区文化建设起到了消极作用。所以,深刻认识内蒙古农村牧区价值取向的偏差,及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本区农村牧区价值取向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不仅能够改善农村牧区的精神风貌,而且促进

3.关系到祖国北疆的文化安全和稳定。

正如党的十八大所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人类历史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文化兴则国家旺,文化衰则国运竭。因此,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振兴。

内蒙古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在内蒙古农村牧区拥有大量尚待发掘、保护的文化遗产。拥有内蒙古最大的民族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牧民,他们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这种民族特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充分利用农村牧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事关祖国北疆文化安全的的基础。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分析: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内蒙古自治区本身是一个欠发达地区,而内蒙古农村游牧地区更是欠发达区,没有农村游牧地区的团结稳定,就没有内蒙古的繁荣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全局的发展。农村游牧地区是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安全线之一,如何守好这一安全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到农村游牧地区、走进牧民心中至关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内蒙古农村牧区的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价值取向的现状

1.内蒙古农村牧区价值取向的总体特点。

从总体上看,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人友善,强调公平正义法治,并且越来越重视教育,主动与外界交流,积极了解时事政治、学习先进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据调查显示(乌兰察布市周围县乡镇农村牧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调查),大多数农牧民发财致富后首选的不是购房置地,而是竭尽全力供孩子上学,希望为孩子提高最好的教育环境。即使家庭贫困也不会放弃供孩子上学的一线希望,而且男女平等观念不断增强。

他们没有浓重的金钱、权力观,朴实憨厚、热情好客。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只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更看重的人间感情。在某农田里,一位调研员手里拿着绿色食品赞不绝口,农民的回应是:“你看着哪个好,拿回去吃吧,多拿点儿……”。这很大程度上与农村牧区依然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村牧区相对比较封闭的自然环境有关,在其影响下,他们对权钱价值追求不是很强烈。

2.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矛盾。

在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转型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发生了冲突,这些价值观交错杂糅、冲撞融会,农村牧民对此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鉴别取舍,然而他们在取舍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常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容易从集体主义走向个人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走向拜金主义价值观,从为人民服务走向享乐主义等。因此,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局部仍存在两个极端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封建迷信、宗教势力仍在农牧区盛行,社会丑恶现象还没有彻底被根除。另一方面,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所蔓延。究其原因,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牧区文化事业没有与其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使得农村牧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较长时间的缺失,这样导致农牧民在价值观鉴别取舍的关键时期没有很好地得到正确有效的引导,从而逐渐走向价值取向的偏差。再加,农牧民自身的文化程度有限,识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

3.内蒙古农牧民价值取向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

受农牧民年龄、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农牧民价值取向存在一定差异。由于自身的阅历、生活习惯以及对新的思潮、新的观念的接受较慢,大多数年长者固守传统价值观,青年人能够很快接受新的思潮、新的观念,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文化层次较低的农牧民很少有外出就业的机会,依靠艰辛的体力劳动为生,这种不易一定程度使他们更加看重金钱,精神文化需求较弱。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差异。

纵横交错的这些矛盾、差异不仅制约着农村牧区价值取向,左右着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进程,而且影响着农村牧区的和谐、稳定乃至内蒙古的全面发展。

三、引导内蒙古农村牧区价值取向的路径选择

1.加快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本,人们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利益有关,如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目前,就内蒙古农村牧区而言,首先要切实关心本区农牧民的经济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极大的提高,农村牧区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风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人际交往和谐,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伴随着经济机制的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着改变。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内蒙古农村牧区仍相对落后。因此,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本区农村牧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环节。经济发展了,农牧民的物质生活有保障了,他们才会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思考价值观的问题、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所以,在内蒙古农村牧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程度,培养产业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基础公共设施等,为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提高坚实的物质保障。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回应多样化和差异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就告诉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统一性,同时要尊重多样性,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使各种社会思潮紧紧团结在其周围,达成全社会最广泛的共识。

内蒙古地处北疆,又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本身文化多元、思潮多样,再加别有用心的国家进行文化扩展、思想渗透,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等腐朽思想首先冲击的就是我国最薄弱的环节。在这样内外文化冲突的环境下,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抢占制高点,才能够引领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得农牧民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农村牧区建设成为和谐美好的家园。当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要切实结合内蒙古民族特色,以共同的思想基础为目标,对待传统民族文化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这样在保护中求发展,在继承中求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的走入农村牧区,走进农牧民心中。

3.大力加强宣传舆论工作。

在全球化和知识时代的今天,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群众参与主体多元化、敏感热点舆情规模化,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加强宣传舆论导向工作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正确有效的宣传舆论导向工作对内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对外要应对各种恶意思潮的冲击的同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就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宣传舆论工作而言,在形式上要立足当地实际,采取农牧民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和渠道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亲和力和感召力,从而更好地使其为农牧民认识、理解、认可和接受。从内容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村牧区优良的传统节日、文化产品等载体中去,以此载体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递建设美丽和谐家园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年)(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党建出版社,2012-11.

[5]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12.

基金项目:杨福和主持,《内蒙古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以农村牧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计划编号:NJZX25,2013年6月。

作者简介:

1.刘春艳(1986-)内蒙古人,汉,硕士研究生,集宁师范学院任教,助教。

2.张秀文,内蒙古人(1974—),内蒙古人,汉,硕士研究生,集宁师范学院任教,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