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集体活动在初中年级管理中的良好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课外集体活动在初中年级管理中的良好作用

王惠利

关键词:课外集体活动;年级管理;良好作用

为了更好地在年级中开展积极活动,在活动中掌控全局,首先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对集体活动教育的理解。提到集体活动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班集体活动,这与我们的视角和活动的类型有关。一方面我们可能是处于一名学生或者是教师的视角。另一方面,这些活动的类型可能是班级自发组织的。但是,如果这些班集体活动是由年级组统一组织展开的,那这些活动就上升到了年级集体活动的层面,并对年级组的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需要了解集体活动的循环作用机制。

如图所示,年级管理与集体活动之间的联系并非是单向的。在笔者看来,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循环机制。最初,集体活动作为年级管理的方法促进年级管理的有效性。之后,良性运作的年级管理因为掌握了集体活动从组织到评价的一系列程序,以及来自外界的反响,在过程中不断修正不足之处,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集体活动的开展。那么,开展集体活动的优点在于其对年级管理的良好作用,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加强了学校监管体制的完善

年级管理从理论上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管理理念与操作实践。此二者相互依存。管理理念是对于具体操作实践的反思,而操作实践又是在前面总结的反思基础上的实践。在这方面,集体活动的作用就得到明确地凸显。例如年级组织各个班级在月考后召开家长会。年级组长将家长会中所要提到的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年级班主任会议上提出,这是在活动的组织前对家长会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监管。在家长会实施开展之时,通过对各个班级开会状况的巡查完成对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是否达成良性沟通的监管。在家长会结束后,通过对家长会的反馈进行总结评价,不仅让家长看到以年级领导部门为代表的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监管力度,而且也通过此类活动更及时的了解了年级各方面,如班主任、科任、学生以及家长的状态,从而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达到在问题出现之前预防问题,在问题出现时有计划方法的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后加强这方面的监管活动。

二、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核心素养

初中教育连接着小学教育和高中教育,初中生一般年龄为13岁-16岁,其心理特征表现出动荡性,其言行举止与小学生、高中生有明显不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品德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的特征。其中第五阶段少年(11-14.15岁)其特征表现动荡性;第六阶段青年初期(15-18岁),其特征表现为成熟性。当学生步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少年期或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因此,这一时期的学生就需要来自各方的引导。

在学校,通过年级组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使他们更加自然地度过青春期。例如,在心理活动月中,本学校的七年级组针对“心理活动月”这一主题分别开展了心理手抄板制作,心理班会课程设计与心理情景剧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集体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更大程度上对现在的自己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身体上,这一阶段孩子们开始对于自己在相貌、成就及地位上的变化更加敏感,希望周围的人用看大人的眼光对待自己,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而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他们正视自己身上的变化,减少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除此之外,情感和态度方面也日渐成熟;行为和习惯方面,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锻炼,能够更加真切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排解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学生的友谊和交往方面,在活动中充分体现自身的能力,加强自身在集体中的存在感和交际能力。

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达成年级监督、班级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的多元管理模式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经过16年自然实验的研究,创造了集体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的著名原理,构筑了完整的集体个性教育思想体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高度评价了集体对个人发展的巨大潜力。提出了实现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构建了集体主义自我教育的主体观。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个体身心素质,开发个体的天赋才能。事实也正是如此。年级中开展的集体活动就像一座大熔炉一样,通过不同种类的活动及活动方式,如科技活动、文艺活动及劳动活动,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个人经验,并将历史经验存留到大脑中,从而形成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意识形态,将能力外化成行为。

综上所述,课外集体活动作为一种年级管理的有效方法,从推进年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年级领导部门对整个年级的监管到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核心素养再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达成年级监督、班级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的多元管理模式等多个角度对年级管理朝着不断优化的方向发展起着良性的推动作用。而正是这些集体活动背后所带来的积极效应让年级组愿意在年级实际管理中更多的去尝试通过组织集体活动的形式促进学校、年级、教师、学生各个主体间的良性沟通交流,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塑造。

(作者单位:广东省公明中学51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