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儿科轮状病毒(RV)性肠炎发生院内感染情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2011~2015年儿科轮状病毒(RV)性肠炎发生院内感染情况分析

王冰清胡梦梅舒婧

王冰清胡梦梅舒婧

(成都市新都区妇幼保健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儿科轮状病毒(RV)性肠炎发生院内感染情况,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持续5年对儿科病人在院发生RV性肠炎感染进行临床监测。结果:对2011~2015年监测结果汇总进行对比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措施、狠抓落实。结论:通过对5年持续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不断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增强感控措施落实力度,达到了以监测促改进的目的,充分保障病人安全。

【关键词】轮状病毒;院内感染;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232-02

为预防与控制儿科病区RV性肠炎医院感染发生暴发流行,5年来持续对儿科病区发生RV性肠炎院内感染病人进行监测,在监测中不断强化各项感控措施的落实,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保护病人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对我院自2011~2015年儿科住院病人实施临床监测。

1.2方法

按照卫计委“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对住院病人实施临床观察、对疑似有RV感染时留取大便送检,做RV抗体检测,阳性者填报院内感染监测表,由院感科进行资料汇总分析。

2.结果

经统计分析每年11月份~次年2月份发生率91.2%为高发期,6月龄~2岁发生率85.3%为高发年龄段,男性发生率75%,住院第4~6天发生感染率63%,是院内感染高发期。

3.原因分析

对68例院内感染RV病人存在易感因素进行分析:

3.1患儿免疫力低下

住院患儿因各种疾病及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至使患儿正常肠道菌群改变,免疫力下降,加之RV传染性强易发生感染。

3.2病区人多空气不流通

在秋冬季是儿童易生病的高峰期,此时儿科病区收治患儿多,人流量大,探视人员也多,加之天气冷,家长怕孩子吹风,不开窗通风,病区内得不到充分的通风,易产生飞沫传播。

3.3硬件限制不能有效分区隔离

受房屋硬件的限制,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病种不能严格分区收治和有效隔离,有部分家长带患儿在走廊、病房乱窜,孩子们又相互交换玩具,有的孩子在地上玩耍,手到处摸爬,家长不讲究个人卫生等,都是造成交叉感染的因素。

3.4宣教沟通不到位

医务人员很忙,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宣教,使家长不能认识到该疾病的传染性。

3.5消毒、隔离措施得不到有效实施

在超负荷的工作中病区环境、物表清洁、消毒、隔离、手卫生制度落实不到位,是造成传播的重要环节。

3.6清洁制度落实不到位

保洁员对出院患儿的床单元终末处置和日常清洁工作不彻底,未做到一物一帕,对公共区域如门把手、水龙头、物品柜等清洁、消毒不到位,对RV性肠炎患儿的排泄物管理不严:(1)部分家长自行使用拖布处理排泄物,拖布得不到及时的消毒处置;(2)保洁员未严格按照规定及时处置地上的排泄物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均为造成交叉传播的重要因素。

4.预防与整改措施

4.1预防原则

①维持良好的个人、食物及环境卫生;②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如厕后须洗手;③清理呕吐物、粪便及尿片时须戴上手套,并须再彻底洗净双手;④清洁及消毒受污染的物品及表面;⑤学童如出现呕吐或腹泻现象,应尽早求诊,休息和勿上学;⑥预防接种RV疫苗。

4.2整改措施

加强卫生宣教工作:一切工作应从源头做起,医务人员应加强对家长、新进人员与实习生、清洁工人的宣教工作,制作健康宣教处方,在儿科门诊给家长做好该疾病的健康宣教工作,入院时教育患儿家长勿乱窜病房,勿互玩玩具,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告知家长做好RV疫苗预防接种。

早发现、早诊断:在RV性肠炎高发季度对0~3岁疑似RV的住院患儿建议常规进行大便RV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有效落实隔离措施:儿童免疫功能低下,是病毒的易感人群,且RV肠炎多集中发病于秋冬季节。因此,改善儿科病区消毒措施和方法,做好病儿及家属疾病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加强病原流动物品监测管理、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洗消毒等都是阻断RV肠炎院内交叉感染,避免其暴发流行的关键环节[1]。对已确诊的或疑似RV性肠炎的患儿尽量与其它疾病的患儿分区、分室安置,按规定做好隔离标识,认真落实各项隔离措施。

落实手卫生是关键:RV是儿科病房胃肠道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除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外,加强医务人员及家属的手卫生并加强患儿的粪便管理是预防控制RV肠炎的关键环节[2]。加强医务人员、保洁员及家长的手卫生工作,在患儿床头配备手消毒液,向家长解释做手卫生的目的及重要性,指导家长在给患儿喂食前和为患儿处理排泄物后必须清洗和消毒双手,以切断粪-口传播途径。

做好诊疗用品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病区内所有物品、物表及环境的清洁卫生,认真落实各项清洁制度。因RV可在物体表面残存数天,所以RV性肠炎患儿使用的诊疗用品应专人专用,对不能专用的诊疗用品使用后应使用消毒液擦拭消毒,能清洗的物品使用流动水清洗。

规范操作流程:医务人员在做各项诊疗操作时,应先做普通患儿,后做有传染性疾病的患儿。

加强排泄物的规范处理:因急性期粪便中有大量RV,所以对RV性肠炎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应加强消毒管理,告知家长尽量不要在公共场合随地大小便,若已排泄在地上,及时通知保洁人员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规定要求规范处置,严禁让家长自行处置排泄物。

加强保洁人员的规范操作管理:清洁工人认真做好对RV性肠炎患儿床单元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对床单元及病房的所有物表包括门把手、水龙头、物品柜等均应进行认真清洁、消毒,并做好病人出院后的终末消毒。规范医垃处置,对RV性肠炎患儿产生的废弃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收集,并密封好,注明科室、日期、类别,统一处理。

减少病区人员流动密度,保持病区空气畅通:每日要求病房开窗通风3次以上,对RV性肠炎病房应每天进行2次空气消毒;严格控制陪护、探视人员,最大限度减少病区人员的密集度。

强化培训学习提高感控意识:科主任、护士长应做好RV性肠炎相关知识培训,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手卫生、环境物表清洁卫生制度,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教育全科人员提高医院感染意识,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钟佩君,胡渊英,顾兰琴.轮状病毒医院感染在儿科医院的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3):129-130.

[2]马笑影,陈英姿.轮状病毒肠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探讨(附70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