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1

如何应对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楼丽丽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大许中心小学322200

摘要: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他们的思想不成熟,倾向于反叛心理。在分析叛逆小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学生的叛逆行为,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叛逆行为应对策略

一、叛逆心理简析

心理学认为,叛逆心理是一种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以维持自己的自尊。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成长阶段来说,是最经常出现和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独立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因此,面对成年人的要求和指示,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采取相反的行为和行动。

现代教育学认为,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由于许多家庭中的父母不了解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他们经常使用不恰当的行为来进行管教。这使得现阶段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得不到正确有效的疏导而形成了强烈的“逆反行为”。

二、应对策略

在找出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原因后,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班级的管理工作,考虑是否经常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错误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工作问题。为了帮助教师促进班级管理工作,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对策:

1.革新教学方式。

我们应该放弃传统的“以教师为本,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并以师生平等的理念进行日常教学。要知道每个人都在成长和变化着,也许今天的年轻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成长和变化之后就会超越过年长的我们。当我们利用今天的力量和手段来要求学生时,这些被我们强制过的学生又会形成怎样的心理去对待别人呢?或许我们今天的强制手段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难以消除的阴影,从而影响其一生的变化。所以,我认为再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观点是万万不可取的,甚至说是十分危险和不负责任的。

2.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尽量不要说“你应该”“你必须”这样的话语,它具有强制性的语气,因为学生们深信自己已是成年人,不会再接受这样的命令。教师应少说多听,积极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需求。叛逆时期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世界。教师不要自作主张,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的课余时间排得满满的,应尽量将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此外,对于与班级里相关的重大事件,如班干部的选拔,教师应与学生讨论,考虑学生的感受,并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提高班主任自身素养。

处于成人地位的我们,在要求学生做到相应的行为的时候,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就不要要求学生去做,这只会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我们更加不满。同时,我们也必须放开老师的固有姿态,从内心深处去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真正关心学生。只有当我们真正走到学生内心深处了,我们的学生才会信任我们并将我们作为示范和学习的例子。因此,最好让学生做的自己先要做到。毕竟“为人师表”这句话是我们身为教师最为重要的行为准则。

4.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尽可能发现学生的优势,不要总是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情绪稳定下来,适当地换位思考,找到师生的共鸣点,很快就能找到问题症结。作为教师,你不能带着情绪去教育学生,带着情绪去教育学生极有可能是不理智的,可能会导致学生更加抗拒。因此,教师在不冷静、心烦气躁的时候,千万别去教育学生,等冷静后,再去找这个学生交流。另外,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一点错,不能过度束缚学生的手脚。与此同时,教师也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在叛逆期的学生模仿能力强,班主任正确的言行举止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5.加强家校合作关系。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调整学生的叛逆心理方面,更需要学校与家庭达成教育共识,采用统一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不仅可以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还可以使学生受益。学校可以建立家庭——学校互动网站,微信群体和其他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定期宣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共同努力消除学生的叛逆心理。

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必须正确科学地处理师生关系,找出学生叛逆的原因,对症下药,耐心引导,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小学高年级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55-56。

[2]]郭婉瑜浅谈教师的爱与责任[J].教师,2011,(15):120。

[3]刘晓君小学生心理叛逆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Z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