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催化氧化脱硫技术研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柴油催化氧化脱硫技术研究分析

许芳静李敏

(武汉凯迪电力环保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各国对柴油硫含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比较成熟的是HDS技术,但该技术耗氢量高、设备投资大、操作条件苛刻、操作费用高,很难被广泛采用。介绍了氧化脱硫方法,提高了该方法的脱硫率和成品油收率、改善其对不同柴油的适应性。

关键词:柴油空气氧化脱硫;方法

1氧化脱硫机理

噻吩类化合物在柴油中的含量较大,并且性质稳定,较难脱除,目前油品脱硫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噻吩类硫化物。噻吩类硫化物的碳硫键极性与相应的碳氢键极性相似,且两者在水或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基本无差别。但是,有机氧化物在极性溶剂中溶解性要高于其相应的碳氢化合物。因此,若将氧原子键合到噻吩类硫化物的硫原子上,生成的氧化产物的极性相对增强。值得说明的是,硫原子有d轨道电子特性,使硫化物容易被氧化剂氧化成亚砜和砜。故较之传统的HDS技术,ODS技术可在温和的操作条件下,将苯并噻吩(BT)、二苯并噻吩(DBT)氧化为砜类,然后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其从柴油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脱硫目的。

2氧化脱硫方法

2.1光催化氧化脱硫技术。光催化剂在外界光的照射下,若入射光子的能量大于其本身的带隙能量,价带电子会被激发到导带,从而产生具有较强反应活性的电子-空穴对,这些电子-空穴对迁移到颗粒表面,便可以参与和加速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光催化氧化法具有选择性好,适用范围广,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等优点。研究了通过光化学反应和有机两相/液液两相萃取相结合的工艺,发现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在乙腈中能够较为彻底的被光氧化。DBT的激发态的能量到基态的迁移能量被大大降低。DBT首先被光氧化成亚砜类,继而氧化成砜类。这些氧化物的极性很大,不会进入油相。分别将模型化合物(硫含量为3269.2μg/g)、催化裂化柴油(硫含量为7202.4μg/g)、催化加氢柴油(硫含量为1760.2μg/g)与光敏剂饱和9,10-二氰蒽(DCA)的乙腈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高压汞灯照射下通空气氧化,每隔一定时间取油样,测定油中的硫含量,考察其脱硫效果。结果表明,在通气量100mL/min,加入饱和DCA乙腈溶液,光氧化10h,光敏剂与油相比为1:1时,模型化合物脱硫率为69.1%;而催化裂化柴油和催化加氢柴油的脱硫率分别为49%、52.3%,收率分别为84%、90%~91%;在催化裂化柴油脱硫时,当把剂油比提高到为2∶1时,脱硫率升至60.1%,但精制油收率降至72%。目前光催化氧化脱硫存在的问题为脱硫速度慢,收率低,这是今后改进的方向,也是本方法是否工业应用的关键所在。

2.2生物氧化脱硫技术。生物氧化脱硫(BDS)技术以酶为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氧化反应。它的反应步骤包括:首先在细菌帮助下,将有机硫化合物分子从油转移到细胞中,然后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砜类。比较好的生物催化剂有:过氧化物酶、氯代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该公司经过生物菌种筛选和过程改进,开发了利用生物菌选择性地催化氧化从柴油中脱硫的工艺。开发了一种BKO-53菌株(其含有DszC,DszA和DszD酶)或其改进型为脱硫剂,可将柴油的硫含量降至50μg/g,而且设备投资费用比HDS法低30%~50%,操作费用低10%~20%。生物催化脱硫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氧化脱硫方法,采用生化催化剂的脱硫实验还处在实验室阶段,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降低环境对生物酶活性的影响,比如活性生物酶容易被周围环境中存在的杀菌物质作用而失去活性,活性生物酶对温度要求也很苛刻。但是其应用前景己十分明朗。

2.3等离子体液相氧化脱硫技术。研究了有机硫化物的等离子体液相氧化脱硫,以硫醇、硫醚和噻吩分别溶于正庚烷配成模拟燃料油为研究体系,考察了脱硫时间、等离子体功率负荷、反应温度等对有机硫化物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醇、硫醚的转化率随着脱硫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等离子体功率负荷有一个最佳值范围。等离子体功率负荷对噻吩脱硫反应的影响与硫醇、硫醚的情况相同,即存在一个最佳值范围。反应温度的影响则说明温度越接近于反应物熔点,越有利于等离子体液相反应。但反应时间的影响明显不同于硫醇和硫醚的情况,前者反应时间越长脱硫率越高,后者则存在一个最佳反应时间。初步研究结果证明,在适宜的条件下,硫醇、硫醚和噻吩的转化率分别可达到99%、80%、79%。

2.4空气催化氧化脱硫。空气催化氧化脱硫以分子氧取代H2O2作氧化剂,克服了H2O2氧化剂成本高、稳定性差、大量储存和使用存在危险等缺点,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采用NOx和空气作氧化催化剂,冰乙酸作催化助剂,对直馏柴油进行脱硫研究。研究发现,由亚硝酸钠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的NO2放出原子氧后成为还原态的催化剂NO,遇O2后又立即被氧化再生为NO2。该体系中的氧气作NOx的载体,依靠NOx的催化氧化性能,在温和条件下将直馏柴油中的硫化物氧化,再采用极性溶剂萃取,将氧化产物脱除。结果表明,加入冰乙酸的原料柴油,在反应温度60℃时用NOx和空气催化氧化70min后,柴油中的硫含量从1039μg/g降至299μg/g,用N,N-二甲基甲酰胺萃取柴油中的氧化产物,在剂油比为0.2的条件下萃取4次,脱硫柴油中硫含量降至152μg/g,脱硫效率为85.4%,柴油收率为93.7%。直馏柴油NOx-空气催化氧化脱硫法操作简便,无需氢源和H2O2氧化剂,且无含硫废水排放,但柴油脱硫率和收率较低,仍需进一步研究提高催化氧化体系的选择性,以期提高柴油脱硫率和收率。

以氧气为氧化剂、甲酸作催化剂,在V甲酸/V柴油=0.1,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90min,充氧压力0.6MPa条件下,对柴油进行催化氧化脱硫,经NMP萃取及硅胶吸附精制后,柴油硫含量从1694μg/g降到38μg/g,达到欧Ⅳ排放标准。催化剂和萃取剂回收率分别超过90.0%和95.0%,循环利用的效果良好,但柴油收率低,仅为94%。以醋酸钴为催化剂,乙醛为牺牲剂,氧气为氧化剂,对模型油中BT的氧化脱除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醋酸钴的催化作用下,氧气将醛氧化为过酸,过酸是一种强氧化剂,将模型油中的BT定量地氧化为砜。之后,经碳酸钠溶液-无水硫酸钠体系碱洗-干燥预处理,再经适量的铝粉或硅胶柱吸附砜,从而达到脱硫的目的。

降低柴油硫含量是世界范围内的紧迫任务,传统HDS技术虽然能达到深度脱硫的目的,但耗氢量大、设备投资大、操作费用高,难以普遍满足生产低硫清洁柴油的需要。因而,ODS技术受到更多关注。目前,ODS技术的研究多以H2O2作为氧化剂,加入不同的催化剂提高脱硫率,缩短反应时间。然而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如H2O2价格高昂、稳定性差、含硫废水排放污染环境等。空气氧化脱硫技术克服了以H2O2为氧化剂的ODS技术的缺点,并具有操作条件缓和,反应时间短等优点,将成为今后ODS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但在进一步提高脱硫率和成品油收率、对不同柴油的适应性以及对成品油综合效能的影响等方面,尚有大量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邱江华,王光辉,曾丹林.磷钼酸季铵盐催化柴油氧化脱硫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32(4):30

[2]唐晓东,刘亮.柴油催化氧化脱硫均相催化剂的制备与评价.化工学报,2015,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