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研究

李莉

李莉

(瑞安市人民医院;浙江瑞安325200)

摘要:目的:对PICU医院感染的特点和相关因素进行流行学病分析,为预防控制PICU医院感染、降低感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分析入住PICU的215例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感染特征以及相关因素,进而制定相对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果医院感染率为6.1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36.07%)、上呼吸道感染(16.07%)及口腔感染(14.8%)居多;胎龄<37周、体重≤1500g、脐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PICC插管和经鼻口腔吸痰(P<0.05)等是P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PICU医院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加强对患者个体差异的关注,积极治疗原发病,全面加强消毒,增强手卫生的依从性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P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医院感染;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流行病学;监测

引言

新生儿是指从娩出到生后28d内的婴儿,特点是身体抵抗力差,易受到病原菌的入侵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又因其机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将对其治疗带来极大地挑战。

1对象与方法

1.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2月~2018年11月入住本院PICU新生儿215例,其中足月儿83例,早产儿132例;男111例,女104例;年龄2~25d,平均13.3d;平均出生体质量2003.15g,其中≤1500g17例;平均胎龄36.6周,<37周23例;平均住院时间21d(6~76d)。使用呼吸机38例,胃肠外营养78例。

1.2调查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中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要求,设置NICU专用调查表和目标性监测表,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密切配合,采用前瞻性主动监测方法,对入住NICU>48h的新生儿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NICU新生儿日志和月报表,新生儿病历资料中一般资料(日龄、胎龄、出生时体重、性别、诊断等),入院及出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等。剔除不完整数据,将性别、出生时体重及侵入性操作作为变量进行分析。

2结果

2.1P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住院48h以上的新生儿共215例,发生医院感染26例(31例次),感染发生率为12.1%;男感染发生率为11.71%(13/111),女感染发生率为12.40%(13/104),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感染部位及构成比

31例次院内感染的部位和构成比,下呼吸道感染(36.07%)、上呼吸道感染(16.07%)及口腔感染(14.8%)。感染部位中肺炎居首位,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4例,占使用呼吸机例数的26.9%。4例败血症(12.9%)中,2例为极低体质量儿。

2.3不同体质量及胎龄的感染发生率

出生体质量越低、胎龄越小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越高。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共17例,占7.9%(17/215),其中有7例发生11次医院感染41.2%(7/17)。感染发生率随着出生体质量增加,感染发生比例明显下降,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样,随胎龄的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不同胎龄的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4P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胎龄<37周、体重≤1500g、产妇重度先兆子痫、脐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是P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3讨论

NICU是医院感染的高风险科室,新生儿抵抗力低,发生医院感染后果严重,且容易造成医院感染暴发,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在NICU开展目标性监测有利于掌握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以及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起到指导作用。本研究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收集多中心数据,通过培训和严格地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在国内尚为首次,对了解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规范我国新生儿目标性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NICU不同性别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低出生体重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不同体重新生儿以及是否接受气管插管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存在差异。一方面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绝大多数为非足月早产儿,且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需要接受长时间的肠外营养和其他有创操作;另一方面入住NICU的新生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差,侵入性操作多等原因,增加了感染的途径和风险。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65.19%),其次为血液(22.22%),报道的结果大致一致。下呼吸道感染和血流感染与新生儿接受气管插管、PICC置管等侵入性操作以及新生儿脐切残端尚未完全愈合、细菌容易侵袭有关。上呼吸道、口腔、胃肠道等部位感染比率较低,考虑与NICU为无陪护病房,各项清洁消毒措施易于执行,且新生儿无自主移动能力,经口和接触传播机会较少有关。新生儿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提示环境或设备器械中可能存在定植病原菌,与医院感染有密切关系。该院NICU自2016年逐渐推行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和呼吸机湿化罐,强化呼吸机管路的清洗与消毒,进一步规范了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流程的管理。使NICU各项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更具体,使NICU医院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特别是VAP发病率明显下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NICU环境与各种设备设施的清洁消毒,推广使用消毒湿巾,使用合格的医疗用品。针对新生儿刚离开母体,尚未适应新的环境以及皮肤娇嫩等特点,诊疗护理时尤其要注意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对新生儿造成感染。首先,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洁净,环境物体表面保持清洁,定时消毒,防止环境中的致病菌交叉传播。其次,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和舒适度,正确消毒和护理新生儿脐部,防止致病菌从脐部侵入新生儿机体;接触新生儿动作轻柔,保护皮肤黏膜不被损伤;耐心喂养,增强营养,使新生儿体重维持在理想范围,提高新生儿的抵抗力;严格掌握各种置管指征,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操作;置管时务必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各项操作要准确熟练;注意呼吸机参数及新生儿呼吸状态,及时撤管。在合适的时机实施新生儿抚触,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增强新生儿体质。多部门联合加强出入NICU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NICU医院感染防控及保障新生儿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仅代表该院NICU近年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分布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时期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情况可能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该院预防NICU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在于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严格掌握各种置管指征,及时撤机撤管,加强置管管路及各种设备设施与仪器维护、清洁与消毒,严格的手卫生与无菌技术,这些均是预防NICU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另外,加强产前孕母的宣教与营养指导,防止早产等各种意外,将胎儿的出生体重维持在合理范围对新生儿健康成长也是重要的举措。

参考文献

[1]谢朝云,熊芸,孙静,等.ICU与非ICU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5):998-1000.

[2]任军红,林金兰,贾会学,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435-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