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职业道德缺失原因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新闻职业道德缺失原因探微

戚建

戚建

(商丘电视台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2

摘要: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记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媒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有些新闻记者经不起社会的各种诱惑,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而假新闻的出现则正是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缺失的突出表现。本文探讨的是假新闻形成的原因及防止假新闻出笼的对策。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对策

不管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要想维持其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受侵害,都必须采用各种方式、手段对社会实施控制。社会舆论借助其独有的控制工具--大众传播媒介,对整个国家生活包括政治民主、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民众伦理观念的形成,负有一份特殊而不可取代的道义责任。很多时候,它是客观公正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普遍道德原则的灵魂和化身,它对国家的安危、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对公众的生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新闻工作者的地位也随之变得特殊起来。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因素

政治因素的影响。新闻工作者的把关行为必然要受到所处社会政治体制的制约。美国的新闻一直标榜自己是自由、民主的,实际上它受到政治体制明显的制约。美国的传播学家赫伯特·简总结了所谓的“美国新闻界永恒的价值观”。这个“永恒的价值观”可以认为是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一个“自供状”,其观点在美国所有的媒介中几乎都有所涉及的东西。政治永远是一个主导新闻的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阶级都对自己统治下的大众媒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说美国的媒介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现行的秩序,对破坏这种秩序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极力地渲染。这就是美国传播学者提出的永恒的价值观。这在美国的媒介现实中运用得非常多。例如南联盟的万人坑,后来事实证明就是一个假新闻;伊拉克杀婴事件后来也被证明是假新闻。

经济利益的驱使因素。许多媒体,由于每个部室和个人都有经济指标,并且这些指标跟个人工资收入挂钩,因此,记者在进行新闻筛选把关的时候,首先要顾及由信息带来的经济利益,这也是当前我国媒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工作者,要紧的是应该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二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但是当前不少媒体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吗?在2006年、2007年的假新闻中,“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英皇证实功夫巨星洪金宝去世”这些假新闻迎合了某些人的猎奇心理,虽然在短期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他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也损害了新闻媒体的良好声誉。

媒体竞争激烈因素。这些年,全国的媒体数量大量增加,同质竞争、同城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抢首发新闻、抢独家新闻、抢可读性强的新闻,这给虚假新闻的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出于利益的驱动,一些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心理需要,以迎合“宁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会心态。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制假者乐此不疲地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目的就是为了遏尽所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攫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把关的时候,应该使我们的信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受众的文化取向。传播的东西必须让受众能够理解,或者说还有真实性的可能,或者说跟他认知的这种社会文化行为的方式大概相符。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迎合,要抓住不同受众的文化心理,努力地去提高受众的文化层次。从根本上讲,媒介的作用就是提升我们的社会文化因素,提升我们的社会文化水平。曾经有一家省级媒体刊登了一条老农民买烟,喜得三千元的新闻。作者不问烟盒里的三千元是怎么形成的,却用欣赏的口吻去叙述羡慕老农民意外得了三千元,可见其思想水平极其有限。

解决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措施

用新闻道德规范对记者进行约束。新闻职业道德是用于调整新闻行业内外的矛盾关系,规范新闻传播职业行为的一种道德。它是以新闻职业责任为核心的一个综合价值体系,是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新闻界有句话说得好:“先做人,再作文。”新闻工作者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和发扬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中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媒体要始终牢记社会效益第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拒绝有偿新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发挥舆论监督功能,避免新闻侵权行为,自觉抵制有偿新闻,杜绝恶意炒作等等。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所包含的。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97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就制定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准则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第一条,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社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同年中宣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出《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规定要求各个媒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新闻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牢记“根本宗旨”,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作用,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满腔热情地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建设规划,满腔热情地宣传人民群众劳动创造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揭露和批判各种社会丑陋现象,主持公道,坚守正义,以维护社会发展的良好秩序。

进行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从当前的实际来看,搞好新闻报道及防止假新闻的主要保证还是要有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闻素质高的新闻工作队伍。新闻记者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忠诚于党,取信于民。提高记者的道德修养,关键在于提高记者的作风。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就要无愧于记者的光荣称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多出作品,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所以说,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及其新闻专业素养的教育乃是杜绝假新闻的关键。

建立惩处和制约机制。当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对于造假始作俑者的记者,一般处理办法是扣发稿酬、在媒体曝光、暂时封杀其“作品”,这种对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其结果就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助长了新闻造假风气。因此杜绝虚假新闻,既要依赖新闻记者和媒体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同时也需要一种他律,即新闻法规。我国快速发展新闻事业在呼唤一部专门的新闻立法,呼唤一部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来惩处假新闻的制造者,通过立法来进行强制性制约,使中国的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