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血透室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探讨血透室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刘德菊

湖南省新田县人民医院湖南新田425700

【摘要】目的:探讨血透室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2016年6月间我院血透室所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分析血透室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预防以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并对比2014年与2015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014年7月一2014年12月期间不良安全事件为10起,2015年1月一2015年6月为2起,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2014年患者满意度为92%,2015年上升到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方需积极有效的进行相应的干预,以减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患者血透安全性。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对策

对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透治疗往往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量具有重要意义。血透室作为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疗场所,因治疗时间长、治疗细节多等原因,往往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件[1]。而这些不安全事件不仅仅影响了患者治疗的正常进行,同时还可引发一定的护患纠纷。因此,找出血透室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预防此类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是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在本文中,笔者将分析血透室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详情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血透室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我院血透机8台,每年血透人数为5800例,血透室中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共5名,年龄在23岁-45岁之间,20年以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2名,10年以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2名,5年以上护理经验1名。

1.2方法

1.2.1血透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设备因素:血透室内拥有众多的精尖设备仪器,此类仪器操作繁琐、十分注重细节设定,对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与其他一般临床科室存在不同。且血透室具有水路、电路多的特点,若不恰当处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护理人员的素质原因:因工作繁忙,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出现以下不足: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对于规定的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强,且在出现护患纠纷时,不会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直接与患者或其家属产生不必要的冲突。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经验,安全防范意识不到位,缺乏潜在危险判断能力,细节关注力度不足,引发细节性问题,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3)管理因素:①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监督力度不足:完善的工作程序与完善的安全制度是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的前提,这就要求管理者日常工作中,不断的积累自身经验、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但在实际情况中,缺乏完善的安全制度、且管理者执行力度不强,尤其是对于资历较浅的年轻护理,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加之经验不足,往往无法预见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细节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而引发不安全事件。②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近年来,随着医院就诊人数的增多及多方面原因,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且年轻、资历尚浅的护士占据较大比例。这一原因往往导致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甚至难以配置[2]。③护理人员频繁轮转可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血透室内的护理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操作复杂等特征,且患者病情发展较快,若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与护理技巧,对于一些隐匿性安全隐患往往无预见性。而护理人员中,新转入的护理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护士因专业技能操作不熟,经验尚浅等原因,对潜在风险的认知能力不足.易引发护理风险事件[3]。

1.2.2防范措施

(1)设备全面质量管理:血透室内的仪器需由专人进行管理,并向科室内的护理人员讲解各个仪器的使用方法。在仪器旁放置仪器操作手册,手册内详细记录仪器的操作流程及操作注意点,护理人员在使用仪器前,需仔细阅读操作手册至可熟练使用仪器设备[4]。由专门负责的管理人员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及保养,使得仪器运作正常,使得透析过程

中顺利进行。由相关负责人制定火灾水灾的紧急预案,建立自动报警装置,一旦科室内发生短路或漏水等情况时,可自动触发报警装置,引起相关负责人的注意,并通过设定的预警方案立即控制火灾或水灾发展。每3个月进行一次医务人员演练及培训。(2)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养: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科室护理安全的基础。在实际情况中发现,若护理人员素质及能力不足,可增加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科室内需实施责任至人制度,每名护理人员专门负责几个患者,若出现危险事件,则直接追究个人责任,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对新入职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的考核,对于超过3次考核不过关的护理人员.需给予警告处理,若仍不合格,则直接开除。每周召开一次科室会议.由护士长安排组织.回顾上一周是否发生不安全事件或存在哪些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可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一同营造安全的科室环境。(3)加强护理安全管理:①完善并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可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由护士长及相关的科室负责人作为制度实施的监督者,并形成护理部一科室护士长一科室监控员三级护理质控管理体系。逐层负责,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度。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护理人员均参与其中,形成严密的管理网。实施细节管理,加强在护理过程中各细节的观察,使得管理具有标准化、规范化及制度化特征。护理人员需遵循制度做事,减少护理过程中的差错,减少安全隐患,降低不安全事件、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②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目前,科室内存在护理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需与院内人力资源部进行申请,要求尽量调入更多的护理人员,以缓解个人的工作压力。每位合格的入岗人员争取编制,保障护理人员的个人利益,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在工作过程中,根据护理人员的资历、入职年限、学历及工作能力等进行工作分配,护士长观察每位护理人员的优点,取长补短,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在工作中,资历较深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患者访视时,需带领2~3名新入职护理人员,以丰富护理人员的经验。③合理安排护理人员排班:在排班过程中,每班均需由1名以上的老护理人员在岗,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其他护理人员需立即告知该护理人员,做出及时处理。科室内的所有医务人员均需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若发生医疗事故,需按照条例规定进行处理,做到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5]。由资历较深的护理人员带领新入职的护理人员,并加强对新入职护理人员的考核,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操作技巧。

1.3观察指标

血透室护理安全管理后,对管理期间医疗纠纷率和患者对护理安全管理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并与2014年7月一12月期间未进行安全管理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加强血透室护理安全的应用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加强血透室护理安全管理之后,医疗护理纠纷较之前明显降低,患者对护理安全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血液透析治疗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得到了有效管理,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不良安全事件由2014年7月一2014年12月期间的10起下降为2015年1月一2015年6月的2起,患者满意度由92%上升到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进行的基本保障,只有满足护理安全,才可维持一个科室护理工作的基本运作,可将护理安全视为护理工作中的重点。血透室具有工作繁忙、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护理人员要求水平较高等特点,往往易存在安全隐患,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科室相关负责人必须制定有效的干预手段,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及临床观察,制定出了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护理质量:但本文因具有主观性及地域性特点,内容较为局限,笔者后期将继续致力于相关的研究,继续完善本篇报道,提高血透室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使得更多的患者在我院得到安全、有效的血透治疗与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覃兰宁.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97—98

[2]林方兰.浅论血液透析室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5).688

[3]沈益.血透室医院感染安全隐患与护理干预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3):74—75

[4]卢春苗.陈凤珠血透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2015,(8):83—84.

[5]张静平.血透室医院感染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下旬刊),2014,24(3):1791-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