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台资企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3

昆山市台资企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沈颖琦(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作者简介:沈颖琦,南京晓庄学院经济法政学院。

摘要:昆山现已拥有全大陆十分之一,全江苏省四分之一的台商投资企业,并且已经成为台湾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热地”和台商投资回报率较高的“福地”,但是经过长期的高速发展,台资企业在昆山面临的问题也纷纷凸现。在政策改善与发展模式创新后,相信两岸合作仍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台资企业;昆山;发展;创新

1昆山城市简介与外向型经济综述

昆山位于苏州市,是江苏的“东大门”,面积927平方公里。1989年撤县设市,现下辖15个镇,拥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著名园区。依据社会统计资料,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昆山蝉联第一。

昆山市提出了“开放型经济是第一性经济,招商引资是第一性工作”的口号,不断在全市营造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浓厚氛围,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昆山之路”。今年以来,昆山市在扩大外资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创新工作举措,提升发展水平,使全市外向型经济继续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大量台资的涌入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常驻昆山的台籍人士已超过10万人,台商及其家属构成了一个超出平均水准的高消费人群,直接带动了昆山零售业、餐饮及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台湾人直接投资的餐饮、零售及服务业也提升了本地相关行业的水平。

2昆山台资企业发展现状

2.1台资企业在昆山发展的主要历程

20世纪90年代中央吹响了“上海浦东大开发”的号角,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从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转移。昆山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受上海浦东开发的辐射,把自己纳入上海经济区内并把昆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

早在1985年国家投资还顾及不到县级市时昆山就开始利用外来资金自费成立了“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8年艰苦创业,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昆山之路”,目前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价榜上名列前名。

昆山是最早提出设立出口加工区的地方。1997年昆山就向有关部门提出申报,要求设立“昆山出口加工区”作为昆山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载体。2000年昆山出口加工区在全国15个出口加工区试点中率先封关运作,开关运行。仅用5个月时间,10多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全部落户,其中大多数是台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技术含高。入住出口加工区的广志电子有限公司达到了当年投资,当年投产,江苏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就是在其流水线下线的。

2.2台资在昆山的主要代表产业及其现状

随着台湾产业不断向科技行业升级,昆山台资企业也不断做大。1990年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来到昆山,如今,台商投资的主要行业从最初的纺织、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IT、精密仪器、精密化工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在昆的台资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方式趋向多样化。

近年来,一大批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台资企业(包括台积电、鸿海、友达光电、宏电、神达、名气、仁宝、华邦、广大、华硕等)在大陆投资大幅增加,2003年世界最大的晶圆制造厂台积电在上海松江投资8.9亿美元建8英寸晶圆厂,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些高新技术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会对岛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产生强烈的带动作用,而且会对大陆现有其他台资企业的技术更新与追加投资产生重要影响。由此以来,大陆高技术含量台资企业的进一步增多将明显提升大陆台资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而且这些高新技术台资企业本身也是构成规范经营的大陆市场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大陆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市场环境的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2.3台资企业在昆山的“强磁场”效应

①载体建设打基础。昆山今天的辉煌和引人注目,起始于昆山独特的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路子。1985年,昆山当时的决策者为了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布局,也为了吸引上海支边企业的回迁和开展与上海企业的合作,决定建设一个集中容纳工业项目的新区。鉴于当时的财力和一些地方开发区“开而不发”的教训,他们开发建设的路子定格为“依托老城、开发新区”,“富规划、穷开发”,“滚动发展、分期开发”。

②亲商诚信是关键。台商是一个身份特殊的群体,比起其他海外客商群体,有族群的亲情感,也有两岸长期隔绝带来的疑虑。但是昆山之所以被许多台商誉为他们心中的“最爱”,不仅由于昆山为台商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活动环境,而且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步入昆山可以让人感受到浓厚的“闽南风情”,这是昆山人多年来营造亲商诚信氛围的成果。

③产业集聚出效益。面对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招商引资争夺趋向白热化的局面,昆山人以先期落户的台资企业为基础,着力营造产业优势,加强企业相互之间的配套能力,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为关键措施,巩固并推动落户企业的发展,吸引相关企业的进入。

3金融危机给昆山台资企业带来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风暴和的冲击和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下,与不少国内企业一样,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发展瓶颈需要进一步突破。对于台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幅度与前几年相比增加了20%左右,再加上出口退税政策、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因素,企业经营已经显得不堪重负,目前最紧迫的就是资金问题。

4昆山台资企业主要特征

4.1投资形式以独资为主

全市的台资企业中,由台商全额出资的独资企业占85%,合资的占13%,合作的为2%。从宏观环境看,正是新形势下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市场开放、投资领域扩大等投资环境的改善降低了台商的投资风险,拓展了台商的投资空间,增强了台商的投资信心,才使台商选择放弃合资合作模式,采用独资经营的方式。

4.2产业相对集中,技术含量高

昆山的台资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精细化工、高档轻纺这五大行业。其中尤以IT产业的比重为最高,343家电子企业投资额为47亿美元,占到全市台资的40%以上,形成了从电子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刷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到整机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厂商有五家落户昆山,已成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上的一个重要基地。

4.3形成了鲜明的园区特色

昆山开发区享誉海内外,已成为台商投资密集区。在不断扩大、完善昆山开发区的同时,昆山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批产业园区,即出口加工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高科技工业园、昆山软件园等。这些园区是应台商企业、产业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以近乎“量体定制”的方式建设的,为台商提供了一个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生产环境。

4.4对昆山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

昆山的引进外资中,台资占到60%。以台资为生产主体的IT产品,其出口额占全年出口额的40%以上,其制造业产值已连续三年以将近翻番的速度发展,占全市工业产值的份额已连续突破20%、30%和40%的台阶,真正成为昆山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5台资企业在昆山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1土地供应量的逐渐减少

经过持续20年高速发展,土地供应接近枯竭,一些经营情况良好的企业拟增加投资规模,扩大工厂面积,但难以获得所需的土地。在昆山,土地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矛盾也突显出来。如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昆山市将出现无地可供的局面。

5.2劳动力价格攀升

劳动力价格随着经济发展上升,这是客观规律。过去,很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赶上了好日子,凭借劳动力低廉、资源价格低的竞争优势,获得快速发展。如今,劳动力价格开始出现变化,“企业必须改变现有发展模式的”紧箍咒越念越紧。

5.3尚处于国际产业链末端

昆山经济的全球化程度较高,但尚处于国际产业链末端,需要加快提升产业层次。仁宝电子的部门主管透露,该企业的研发、设计、营销、管理的核心部门都在台湾,昆山工厂主要是装配车间,“处于产业链的最低层次”。而且,该工厂装配的笔记本电脑的零配件,95%以上是该公司的台湾关联企业所提供,包括先后迁入昆山一批企业。从非台资的祖国大陆企业采购的零配件,仅占5%以下。这种企业运作模式,在昆山非常普遍。

6台资企业在昆山的发展前景分析

6.1台商投资昆山呈现新趋势

①台商投资由低向高拓展。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总体水平正在提高,无论是产业的层次方面,还是表现在附加价值方面都是如此。台湾利用大陆高科技人才来为其企业开发设计新产品的做法,有力地支持了台湾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也标志着台商投资正在由低阶向高阶拓展。

②台商投资经营“本地化”日益明显。台商在大陆经过多年来的投资创业,目前的投资经营活动已越来越趋向于“本地化”。从生产方面来看,原材料和半成品在当地采购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在产品销售方面,从单纯外销向内、外销并重,大陆市场的销售比重不断提高并显示出以内销为主的趋势;在企业资金的筹措及企业技术人才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在当地取得的比率也正在得到提高。随着台商在大陆业务量的不断扩大,有些大企业已在考虑将其岛内运营总部的部分功能移到大陆,以大道快速应对大陆市场变化的目的。

6.2科技产业----未来两岸产业合作的新天地

①两岸科技互补性强,合作“双赢”前景好。两岸科技发展各有优势,互补性很强,体现在一方面大陆经过50多年的努力,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技体系,另一方面台湾基础研究较弱,在高科技的基础和创新研究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能力,但重视应用技术向产业转化,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总的来说,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两岸开展科技合作互补性很强且前景广阔。

②两岸科技创新,交相辉映。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两岸企业都应不断创新才有立足之地。台商在大陆投资有良好的基础,研发逐渐按照市场为导向进行两岸合理分工的模式布局,面向大陆市场的产品,已经转移到大陆研发,而面向欧美市场的新产品仍留在岛内开发。

参考文献:

[1]张国华,张二震.开放条件下的昆山自主创新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0-120.

[2]张传国.台商大陆投资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0-50.

[3]李远.政策导向与外向型经济综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5-65.

[4]刘震涛.招商引资—对台经济合作方法和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