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效果分析

杨洁杨治洪

(四川省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泸县6461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中心治疗的44例艾滋病患者,根据艾滋病感染患者的不同感染途径进行具体的心理干预,并总结分析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接受程度。结果:性接触感染者干预前完全接受占13.6%,干预后完全接受占29.5%;吸毒感染者干预前完全不接受占45.5%,干预后占11.4%,除母婴垂直感染患者外,其他不同途径艾滋病感染者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接受程度均有所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分析,能够提高患者对临床治疗措施的接受性和依从性,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165-02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由于艾滋病患者身体抵抗能力变差,心理压力增大,因此对艾滋病的研究尤为重要。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中心治疗的44例艾滋病患者,探讨同途径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及效果,从而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中心治疗的44例艾滋病患者,所选病患有24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在(56±3.1)岁,平均病程(10±1.5)年。44例艾滋病患者中,由于吸毒原因感染的有26例,性接触感染15例,母婴直接传播的为3例。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感染途径对44例艾滋病患者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专业人员实施干预措施[1],其中干预手段包括:第一,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复杂,医护人员要及时的了解掌握病患的心理变化[2],及时的给其相应的指导和援助,为病人创造合适的环境供其宣泄内心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同时耐心的聆听病人的倾诉;第二,个性化咨询,针对不同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患者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时要考虑到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需求、年龄及生活中所处的周边环境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的讲解分析,与患者交流时更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以及个人隐私;第三,做好随访工作,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愿意向医生咨询自己的病情,尤其是作为一名艾滋病患者,很难克服自己心理上的障碍,这时候,医护人员要发挥自己积极主动的作用。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将了解到的患者的病情与心理上的变化尽早告诉患者家属,取得家属的支持。

1.3观察指标

通过以上方法治疗后,观察每一位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患者的艾滋病接受程度进行调查,其中包括患者教育、咨询与随访等,统计患者的接受情况[3]。

1.4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的44例艾滋病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性接触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完全接受干预前是6例,所占比例为13.6%,干预后为13例,所占比例为29.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完全接受患者干预前为5例,所占比例为11.4%,敢于后为1例,所占比例为2.3%;完全不接受患者干预前为3例,所占比例为6.8%,干预后为1例,所占比例为2.3%。吸毒感染的艾滋病患者中完全接受干预前为0例,敢于后为13例,所占比例为29.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完全接受患者干预前为5例,所占比例为11.4%,干预后为1例,所占比例为2.3%;完全不接受的患者干预前为20例,所占比例45.5%,干预后为5例,所占比例11.4%,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母婴传播在接受心理干预前后没有任何变化。详细结果见下表1所示。

3.讨论

根据有关资料可知:艾滋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目前,临床上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将艾滋病消除[4],并且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都十分脆弱,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引导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求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5]。

通过上述的对比观察可知,对由于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效果明显:性接触感染者干预前完全接受占13.6%,干预后完全接受占29.5%;吸毒感染者干预前完全不接受占45.5%,干预后占11.4%,除母婴垂直感染患者外,其他不同途径艾滋病感染者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接受程度均有所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除母婴传播所致的艾滋病患者外,其他不同原因所致艾滋病接受不同方式的心理干预后,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对临床治疗的接受性和依从性,有利于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宵.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2014,8(1):160.

[2]张钰娟,王建梅.医学生对艾滋病KAP现状及干预进展[J].天津医药,2013,41(1):86-88.

[3]骆礼琴.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2014,8(6):303-304.

[4]韩爱华,余铁生,李敏.糖尿病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11,7(18):2560-2561.

[5]蔡小林,李红玉等.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