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调理气血法则的临床应用

刘建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人民医院山东淄博2550

气血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人体生理病理和致病因素关系极为密切,气血调和则五脏安和,气血失和则疾病发生。因此调理气血就成为中医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它在临床应用中相当广泛,在具体运用时必须与气血的生理病理和气血失调的原因相结合,有助于辩证求因合理用药,故对气血的生理病理和致病因素作概括了解。

1气血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概况

1.1气的概况气的范围包括很广,根据气的生成、功能及其所在部位的不同,有卫气、真气、宗气、营气之分。卫气:《素问举痛论》说:“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根据经文可知卫气的本质是水谷之气雄悍部分,其性流利,运行迅速,运行在脉道之外。达于四肢,循行于皮肤分肉之间,到盲膜,散于胸腹之中,同时它又是人体阳气部分,具有温煦脏腑、腠理、皮毛和开阖汗孔的作用,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可知真气是水谷之气与天空之气结合而成,它有充养身体的功能。宗气:《灵枢五味篇》说:“谷食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博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出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由此可知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化生为气以后,先由胃的上中二焦,开发布散分出“营气”。“卫气”循行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别行两道,其分散于胸中的部分称为大气即宗气,宗气有推动呼吸和循环的作用。营气:《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传者,行于精髓,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综上所述可知营气是由饮食之中水谷通过脾胃运化化生而成。它是由水谷之精气,分布是由胃传肺,通过肺朝百脉,在脉营中运行全身,以营养周身。归纳起来真气、宗气是集体活动的动力,卫气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营气对周身起营养作用。

1.2血的概况《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营者,泌其津液,泛之于脉化以为血”。《张氏医通》说:“气不耗而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总之血的生成是:①为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所化生。②营气入于心脉而化生为血。③由精传化为血。其主要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之者,人之神,不可谦养”。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精神意识,都以血作为物质基础。

1.3气血与五脏的关系心主血脉,心与血脉相连,血液在血脉内正常运行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脉主气,心气充足血运正常,因而肺气旺盛,周身气旺;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发生心悸,呼吸无力,故气衰微。所以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气的强弱。《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故人卧,血归于肝”。《医学入门》说:“人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说明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另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主全身气机舒畅,若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运行留滞。“脾统血”。脾气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若脾气虚弱,血失统摄,血必妄行而离经,导致出血性疾病。如便血,崩漏等证。脾又可化生水谷之精微而为血。脾又主运化,水谷之精微靠脾之运化输布全身。肺主气,肺气靠脾气运化水谷之精微来滋养。若脾气不足,肺失滋养之源,则肺气虚,肺气不足则全身之气也虚。肺朝百脉,说明了肺参与血液运行。肺主气,肺司呼吸交换气体,以此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肾为水脏,也为火脏,心气靠肾气温养,心气推动血的运行,故肾与血运有关;肾与气也有关系,肾主纳气,肺主出气,肾气有助于肺之吸气和肺之降气的作用,故肾可直接影响全身之气。

1.4气血两者相互关系气血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血之生成靠中气之化;然而中气又靠血之滋养。大出血病人则气随血脱,若出血停止后,气又复生。说明气血是相互依存相互滋养。古人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5气血与六淫、七情的关系《素问风论》说:“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可知风邪常犯肌表伤人卫气。又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血汗同源,汗出则血也伤。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收引”。寒邪入侵其性收引,则气机不畅,血则凝滞不通。湿邪入侵,令人汗出,大汗则元气被伤。汗出则也血气被伤。湿邪入侵,令人气伤,气伤则气机不利,运行不畅,血行被阻。燥邪最易伤人阴血,阴血被伤,气必化热。火为阳邪,侵入人体,气热血必妄行。《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缓”“喜伤心”。《灵枢本神篇》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可知过喜则心气耗散而虚,心主血脉,血运无力。古人说“怒则气上”“怒伤肝”。怒伤肝,肝主全身的气机舒畅,肝伤则气机不畅,血行留滞。《素问应像大论》说:“忧伤肺”。《灵枢本神篇》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可知忧愁肺气被伤,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被伤,气机被阻,血行失运。《素问举痛论》说:“思则气结”“思伤脾”。思伤脾,脾阳被伤,运化失常,心气失养;思则气结,运行不畅,血必淤滞。《素问举痛论》说:“则气消”“心气虚则悲”。悲伤过度,心气必伤,血运无力。《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恐伤肾”。说明肾气伤,心气失养,心气运行无力,血行留滞。《素问举痛论》说:“惊则气乱,气乱则血行也乱”。

2气血的病理和临床病症。

六淫七情均可致使气血失调产生疾病。由于气血是相辅相成的生理关系,故气血失调的病理结果必然是邪伤于气,必然影响于血,邪伤于血也必然影响于气,二者必然相互影响。因此在调理气血方面,首先应分清病在气分还是在血分,然后施治。病在气分以治气为主,佐以破血;病在血分以治血为主,佐以治气。若病在气分,如气逆的降逆,佐以活血:气郁的开郁行气,佐以破血;气寒的温阳扶气,佐以活血;气热的清热泄气,佐以清热凉血;气虚的补气,佐以养血。若病在血分,如血寒宜温,佐以理气行气;血瘀破瘀,佐以理气行气;血虚的补血,佐以补气;血热的清热凉血,佐以清泄气分之热。这是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

2.1气滞血瘀症临床症状:病人多有精神郁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晕头痛,失眠或入睡多梦,或气逆上冲,面色紫暗,食后腹胀,大便不爽、色暗,痛处拒按,如在妇女,经血来潮,小腹刺痛尤甚,经血多呈块状,舌边紫暗或有紫点,脉沉弦而涩。治宜疏肝理气,活血破瘀。如有一病人女性,27岁。多年来,每次来月经前两肋胀满,刺痛,腰背和小腹更甚,心烦易怒,头晕头痛多梦,大便干,小便黄,心热欲冷饮。月经史16~5-6/30±,量中等,色紫黑,多呈块状,舌苔薄黄,质紫绛。方药:紫胡9g,郁金15g,杭芍15g,青皮15g,胆草9g,当归15g,红花6g,桃仁6g,三梭6g,莪术6g,生地12g,甘草6g,水煎服,逍遥丸20包,大黄庶虫丸20包,甘露通经丸20包,先服汤药,后服药丸,连治三个月效果满意。

2.2气虚血瘀症临床症状:周身倦怠无神,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纳少,四肢少温,面色紫暗,脉沉细而涩,舌苔白润,质紫暗。治宜补气活血散瘀。如有一冠心病人,男性,50岁,胸闷疼,心慌气短,呼吸不畅,活动后加重,时发时止已两年,发作逐渐频繁。经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血压140~90mmkg,舌苔薄白而润,质紫绛。心电图诊断为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冠心病,治宜益气治阳,补血复脉通阳。方用灸。甘草汤加黄芪30g,当归12g,白芍15g,柏子仁15g,服药三剂后病情好转。继续服此方年余,室性期前收缩痊愈。

2.3阴虚阳亢血热(更年期崩漏)临床症状头晕头痛,五心烦热,口干心热欲冷饮,失眠,健忘耳鸣,两腿酸软无力,大便干,小便黄,阴道突然来血不止,色红,脉细数,舌苔薄黄,质红。其病因病机是“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因此,妇女在此期间,出现月经期紊乱,来血量多,过期不正常且伴全身症状。从中医理论看,多因肾阴亏损,阴虚阳亢,阳盛则热,气热迫血妄行所致,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如有一病人,女性,46岁,阴道流血时多时少半年余,活动后流血加重,头晕头痛,五心烦热,心热欲冷饮,失眠,口干,大便干,小便黄。妇科检查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服药三剂后明显减少。以后每月服10剂,观察三个月,月经恢复正常。

3体会

调理气血在临床应用时,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重视脏腑之间相互关系和气血与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以辩证求因。因因论治,才能取得较好效果。调理气血的方法,应根据气血生理病理特点。气血失调,气病必然累及血;血病必然累及气分。在辩证论治时,首先应分清病在气分,还是在血分,根据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然后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