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穴双区丛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头穴双区丛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研究

张莉1李天姝1李波2

1.齐市中医医院南院神经内科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2.齐市中医医院南院MRI室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新的头针双区丛刺法治疗,通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从而证实以焦氏头针为基础的头针双区丛刺法这一新的针刺方法的优势。方法:将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治疗组采取以焦氏头针双区丛刺为主配合体针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观察每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论:以焦氏头针为基础的头针双区丛刺法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

关键词:头穴双区丛刺;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头针国际标准化分区及针刺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报道很多,且疗效肯定。本课题采用一种新的、特殊的针刺方法,即焦氏头针双区丛刺法治疗,通过对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进行观察,以验证这一头针方法的确切疗效。笔者将2015年1月-12月运用这一针刺方法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南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脑梗塞的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4.06±7.83)岁,病程30天以内。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8例,糖尿病史12例,高血脂病史10例。将入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既往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缺血性卒中的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1],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诊疗判定标准》;

(3)病程在30日内;

(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25分;

(5)年龄在40-75岁之间。

1.3排除标准

(1)出血性脑卒中者;

(2)后循环障碍者(TIA、腔隙性脑梗塞);

(3)器质性精神疾病、智力障碍或因药物所致的抑郁症;

(4)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不适合针灸治疗者;

(5)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

(6)合并癫痫发作者。

2.治疗方法

2.1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脑梗塞治疗方案,根据病情两组酌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抗凝、减轻脑水肿、营养脑细胞、改善脑微循环,调整血压,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个月,评价疗效。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穴丛刺。取病灶侧的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病灶侧的感觉区(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常规消毒后,用0.35mm×25-40mm不锈钢毫针自双区的上点开始,从上向下每隔2cm向下刺入,视头颅大小一般刺入3-4针,双区共约6-8针。先斜刺快速进针,达帽状腱膜下,然后将针身倾斜与头皮呈15°角,将针刺入约2厘米,施快速捻转手法,每分钟200转左右,每次旋转各2转左右,每根针捻转1分钟,每次留针1小时,每周针6天,4周为一疗程。体针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选穴:极泉、内关、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加减,用0.35mm×40mm不锈钢毫针直刺快速进针,刺入约2-3厘米,快速捻转,每分钟200转左右,每次留针30分钟。

2.3对照组

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定标准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参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由同一医师各评定1次。

(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由同一医师各评定1次。

(3)脑卒中后残障评价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于两组治疗后比较。

3.2统计学方法

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结果

组内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1;组间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Rankin评分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注:组间比较1)P<0.05。

4.讨论

缺血性卒中约占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塞)总数的60-70%,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达80%。近年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血管疾病在人口死亡顺序中居首位。针刺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已经得到肯定[2],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命、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刺头部的相关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可以起到调整脏腑、躯体和四肢的功能。随着头针的广泛应用,针灸学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头针穴位、线区的定位、适用范围和针刺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头针已经成为临床针灸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研究资料显示,头穴丛刺法能够促进缺血区脑组织周围胶质细胞及胶原纤维的增生,减轻脑组织的水肿,缩小梗死部位体积,能明显地改善脑缺血,减少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数量,减轻缺血造成的脑神经损伤,对脑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神经元的功能[3]。还有研究显示,头穴丛刺法能促进脑损伤后原位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有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脑细胞缺氧、抑制病灶局部的炎症反应、改善大脑电生理活动等功效,这些方面的变化也会进一步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4]。这些方法本身不同于外源性药物,它作用范围广泛,具有多靶点效应,作用机制多样,无不良反应[5]。

焦氏头针运动区及感觉区,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后回相对应,本课题通过对这两个区进行丛刺,既加强了针刺的刺激强度,也加强了中央前后回之间的血液沟通,促进了侧支循环的建立[6]。通过对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残障程度的改善的观察,证实了这一新的头针丛刺法具有更好、更确切的疗效。新的头针针刺方法的运用,有利于规范及优化针灸治疗的方案,更好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这将是今后针灸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解庆凡,王建华,邹忆怀.三个水平针灸介入时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D].中国临床康复,2005,17(9):128.

[3]唐强,朱肖菊,吴北峰,等.头穴丛刺针法治疗急性脑梗塞11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43-44.

[4]CrewsFT,NixonK,WillieME.Exercisereverseethanolinhibitionofneuralstemcellproliferation[J].Alcohol,2006,33(1):63-71.

[5]PlaAF,MaricD,RrazerSC,etal.Canonical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lplaysarolein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FGFreceptor-1-inducedCa2+entryandembryonicratneuralstemcellproliferation[J].JNeurosci,2008,25(10):2687-2701.

[6]李崖雪,黄晓媛.头穴双区丛刺法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