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学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1

一切为了学生

张宝军

——谈教学技能的运用

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中心小学27140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怎样运用教学技能使他们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达到一种全面施教、全面丰收的结果呢?对此,我谈一下几方面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导入技能,让学生共同参与

在平常上课的时候,我时常有这样的经历:每当我匆匆走进教室,用响亮而快捷的声音喊过“上课”、“请坐”之后,又直截了当布置完学习任务。我希望能用这种雷厉风行的举动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改一下那种拖拖拉拉的风气,可每次都有10多名学生不知干什么,半天才弄明白怎么回事。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可下次又是这样。

就在迷惑不解的时候,我终于在《心理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小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比较差,他们还不善于根据活动任务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件事情迅速地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初,有必要通过组织教学,使学生对前节课或课间活动的印象淡薄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本科的学习上。

这儿的组织教学,就是指教师怎样运用导入技能,引导学生迅速、有效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当前的学习任务上来。

当然,导入技能可采用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谈话导入、讲故事导入、情境导入、实验导入等,究竟选择运用哪种导入技能,要依据教材内容而定。

二、运用提问技能,让学生共同发展

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考。提问技能,是课堂教学展开阶段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那如何运用这种技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呢?我感觉应注意下面两方面的问题:

1.提问就是要有难有易,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

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基础和理解能力并不在同一水平上,有时甚至相差甚远。教师的施教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使大多数学生都开动起大脑这部机器积极思考问题,所提的问题就要有难有易。为了提问难易适度,在备课时,我注意设计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既有简单易答的问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

2.把握提问时机,让学生都有成功体验。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英才教育”、“精英教育”。特别是上观摩课、达标课等示范性的课,这种陈旧的教育思想更是表现突出。对此,我也深有体会,我时常把提问的重点放在优等生身上,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课堂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既节约了时间,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每次课后,我都有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华而不实。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客,难道这些学生就真的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吗?当然不是的,那为什么让他们做了课堂的陪客?

究其原因,教师的主观因素是其重要原因,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原因。原来,后进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缺少解答问题的信心,心中胆怯,唯恐叫到自己;但他们又不甘示弱,对教师的提问也能积极思考。因此,他们经常低头听课,有时也会勇敢地抬起头,但在教师的目光看到他们时,他们又会不由自主地低下去,甚至有些后进生勉强举起手来也会神情紧张,口中念念有词。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理应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心理学已研究表明:让学生体验成功,可以增强他们的胜任感。由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胜任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与更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他们的胆怯和教师的疏忽,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体验成功的权利。时间一长,他们就成了课堂上的陪客,致使课堂变成了华而不实的“英才教育”。

那怎样弥补教学中的这一失误呢?我想,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关心他们。另外,教师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当你提出问题的时候,你的目光应落在大部分学生身上,而不能只关注个别优等生。而且,你的目光盯的不是学生的手,而是他们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善于通过这扇窗户洞察学生的内心,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给他们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他们一次成功的喜悦,从而让他们升腾起的信心鼓起理想的风帆,快速前进。

三、动用结束技能,巩固新知

“记忆不是一堆材料的集合,而是合理的组织。材料愈有组织,愈易保存。”所以,及时将学得的知识做好归纳或小结,是非常的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恰当运用结束技能,梳理、巩固一堂课中传授的知识。

总之,不论我们怎样设计运用教学技能,心中都必须有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良好的效果。